天淡云闲,看睛空一行秋雁。
重阳之后的长安,一片秋意,好在晴空万里,白云历历,令李玄感到说不出的舒爽。
今天是殿试的日子,剑南的指南道院,一下子派出了一百多名省试的贡生,在前天集贤院的秋闱之中,竟然有二十名高中。其中当然有李玄,还有鲜于瑾瑜。
这殿试,可是皇帝亲自主持的,考试设在大明宫崇德殿内。一百名高中进士的道员,一起来做命题作文。
这道题,却事先被妙常偷偷地泄露了出来,至于她如何得知这考题的,李玄追问不已,但那小道姑只是笑,却死活不肯说。
这可是作弊事件啊!李玄心头暗笑,都穿越了,管他作不作弊,最重要的是能进入前几名,这要才有话语权。否则,再牛逼也没用的。
李玄从来就不是个好孩子,成大事者不拘小节嘛,何况这可是妙常可人儿弄来的题目,怎么也不能负了她的一片好心吧。
考题是出自《道德经》第四十八章,论无为之旨。这一章,如何跟朝政相结合,对李玄来说,实在是大可发挥。
至于鲜于瑾瑜,李玄也偷偷地将题目透露了给他,可这书呆子,说什么也不肯信,有人能将廷试的题目猜得准准的,那不是神仙了吗?要真那样,那些个神仙为何不来参加道举啊,怎么说也能弄个官儿当当的。
廷试是一个时辰,李玄等人将卷子交上去,等待结果。
这道举跟儒生的科举考试只是考期不同,其形式却是处处仿效春天的科举的。因为这道举只是开元年间才正式开始的,经过十年左右的应试,考生在渐渐减少,今年指南道院别出心裁地派出了百余名举生,实在是天宝年间规模最大的一次了,李隆基闻言也是龙颜大悦。
唐朝的科举并不糊名,考官可以知道考生的名字,同时也可以参考考生以前的诗文。这样,李玄可就占了一个大大的便宜。
李玄的《造化指南》,早已在大唐广为流传,谁都知道剑南李玄,是个熟读道家经典的饱学之士,这毫无疑问为李玄增加了不少“印象分”。
李玄的这篇应试文章,写得也着实是花团锦簇。虽然他知道了考题,但昨晚也还是先预写了一篇,将无为而治的道理,讲得头头是道。今日只是润色了一遍,便早早地交了卷。
明德殿内,李隆基的案头正放着李玄的试卷,首先这一笔字让李隆基感觉很舒服。李玄写的是二王体,楷中带有点行书的味道。因为是殿试文章,那字也算是中规中矩。
李隆基一口气读完,高兴地叫了一个“好”字。殿下的陈希烈花白胡子一抖,一颗石头算是落了地。这卷子是他选的,他是今科的主试官。皇帝如今叫了个好,说明自己的眼光还是没错的。
谁知李隆基回过头来,又看了一遍。这回却是仔细得多,一边看,还一边凝神睱思,这又让陈希烈的一颗心吊了起来。
李玄的这份卷子,讲的是治国之道。第一段解题,将《老子》无为二字,做了极为新颖的解释。重点揭示了“无为”的真义,是不妄为,不乱为,必须顺应自然,观察自然,找出自然之道,然后才能做到有为,从无为到无不为。
这种道理,虽然对于李玄来说,不过是千百年后世注家的见解,但对大唐的君臣而言,却不无新意。
陈希烈在朝中已经十余载,历经姚崇张说李林甫各位宰相,而能嵬然不倒,就是因为他跟一般的儒生不同,他号称是儒生之中的道家。信奉的便是这无为而治的大道。所以皇帝命他兼掌天下道门之事,其职位隐隐还在道教威仪使之上。
集贤院大学士,礼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李希烈在朝中,如今的地位也仅次于李林甫了。眼下李林甫已经卧病在床,这宰相的位置,已是咫尺之遥了。
他一心希望这次的道举,能够多出几个门生,安插在中枢六部,以后的庙堂之上,也好有个援手。这些年来,信奉无为而治之道,虽然韦妃案,太子案都没有牵涉到他,但朝中讲究的还是朋党之治,一味的中立,倒底不能执掌权柄。何况深谙制衡之道的圣天子,就是要用他为首相,也得考虑到朝中派系的力量。
陈希烈这一腔心思,都在这李玄身上。李玄虽然年轻,但他出身剑南,而今剑南的势力,正日渐看涨。杨贵妃的剑南堂兄杨钊,如今被皇上赐名为杨国忠,眼看就要拜相了。而章仇兼琼执掌着户部,还有那西南重镇的节度使鲜于仲通,无论是庙堂,还是台省,都是举足轻重的势力,他陈希烈要坐稳宰相之位,必然要引为奥援。李玄据说跟鲜于仲通关系亲密,如果能让他当个状元,自然就能够跟剑南派拉上关系了。所以他才把李玄的试卷放在了第一位。
李隆基看完了第二遍,独自沉吟了一会,一双龙目含威不露地扫了一下殿下的众位主试官,问道:“这剑南李玄的文章,众卿以为如何?”
陈希烈连忙出班奏道:“臣以为,李玄之文,言之有据,考论精详,而又能独抒新意,阐发大道之玄旨,实在是难得的好文章!”
李隆基嗯了一声,点点头,又道:“哈哈,朕以为,李玄这篇应试文章,何止是独出新意,简直是千古奇论!”说罢,朱笔一挥,便将李玄的文章点了个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