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李继续问道:“那你会把他怎么样呢?”小明又继续回答:“要是我,当然肯定先开了他,他爱干吗干吗去。”说完,小明突然沉默了,因为他发现小李说的那个员工就是自己。
小李又安慰小明说:“其实,别看我那破公司小,但什么样的人我都遇到过,有你这种问题的员工特别多,但好多人不明白这个道理,所以只能靠不停地换工作来给自己找机会加薪,换来换去却还是那点钱。为什么?因为他们从来没认真考虑过自己的工作是否可以做得更好,老板让干吗就干吗,机械式地对待工作。老板都不傻,如果老板让你做一,你有本事把一二三都做好、准备好,让老板省心省力,这样的员工,老板哪能不想办法留住呢?”
小明听了这些话后恍然大悟。从此以后,小明做任何工作都特别用心,也没有任何抱怨,老板交代的事情,他总会做得比老板交代的要多、要好。很快,大家也都发现小明和以前不一样了。
半年后,还没等小明找领导谈话,老板就把小明叫到办公室,打算提升他为部门副经理,小明嘴上虽然说着感谢领导的培养,但心里最想感谢的是让他明白了这些道理的小李。
要想获得老板的欣赏与认同,就得站在老板的角度,学会老板的思维方式,领会老板的言行意图,和老板保持在同一平台、同一频道。
老板的思维和普通人究竟有什么差别?当很多人还在盘算自己能拿多少薪水奖金时,老板盘算的不是某个部门,更不是某个员工,他盘算的是整个公司能赚多少钱,因此,老板思维与普通员工思维的最大差异在于老板重点看全局而非局部。
当很多人领完这个月的薪水开始盘算下个月的薪水时,老板盘算的不是这个月也不是下个月,他盘算的是整个公司三年五年以后应该做到什么程度,什么时候扩大规模、什么时候上市,老板思维与普通员工思维第二大差异在于老板重点看长远而非眼前。
2004年我转岗担任某业务部门经理时,因为接手的是中小企业客户,与之前大客户事业部有很大不同,我很快发现客户信息的繁多导致业务人员的效率非常低下,而且也影响我销售管理的有效性,于是我建议老板另外开发一套针对中小企业客户的业务信息管理系统,把之前繁杂凌乱的各类客户信息、销售信息统一管理起来,并且实现无纸化办公。这样一来,销售人员和我这个销售管理者的效率都会大大提升。这个建议得到了老板的认可,老板让我负责系统的框架设计与需求提出,让IT部门配合我进行开发。
这套系统设计成功后,我又开始考虑另外一件事情,那就是如何才能快速培养和复制优秀人才,因为当时团队成员都是重新招聘组建的,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有负责电话营销的,有负责推广策划的,有负责客户信息搜集的,还有负责后勤行政的,为了让每个岗位成员都清楚地知道自己每天应该做什么,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如何衡量,并且在以后再增加新成员时能快速复制人才。我边工作边琢磨,利用每天下班后的时间加班赶写,连续加班近两个月,终于为每个岗位都写出了一本厚厚的《岗位操作标准手册》。
现在想起来,设计管理系统、撰写《岗位操作手册》,这些事情其实远远超过了一个业务部门经理的岗位职责。我完全可以把这些工作推给IT部门、市场部门、人力资源部门等,但当时我却毫不犹豫地自己提出、自己承担这份工作了。不是因为我傻,当时我的只是想着,既然老板把责任交给了我,我就要做出最好的结果。最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我的成长和收获是谁都拿不走的。当我在2005年开始创业时,我发现,当年的辛苦与付出现在都有了回报,正是因为当年锻炼出的全局思维与心态,我的创业之路虽然也有坎坷,但依然比很多人都走得顺利。
如何把老板思维转化到现实的行为中?来看一个案例。
电视剧《乔家大院》中一个精彩片段,马荀在回山西的路上发现高粱生了虫子,他认为这是一个商机,于是就带了一穗回来,着急去找师傅报告。
马荀:那个,我想见一下东家和宋先生,跟他们说说高粱的事儿。
师傅:都什么时候了,谈什么高粱啊?
马荀:师傅,这是我回山西的路上在高粱地里掰的。这高粱都长虫子了,今年高粱的收成肯定不会特别好,等到开春,它一缺货,那就值了钱了。
师傅:哎哟,我还有急事,我走了。
马荀:哎,您听我把话说完呀。
师傅:你说,有什么事快说。
马荀:我就想劝东家,能不能不把咱们的高粱全卖给达盛昌,留一部分明年开春卖个好价钱。
师傅:哎呀,留什么留啊?咱们库里的高粱都脱手了。
马荀:脱手了也能办,这样,脱手了我们再把它买回来。达盛昌不是把我们的高粱全买走了吗,过不了几天所有人都知道那个信息是假的,那时候高粱的价格肯定会一落千丈。我们再把它买回来,明年开春赚一大笔银子。
师傅:马荀,我可告诉你啊,东家和宋先生正在合计着要一鼓作气将达盛昌置于死地呢。 你还想着跟达盛昌做高粱生意啊,你瞧瞧你那脑筋,你快走吧。
师傅给马荀泼了盆冷水,但马荀没有就此放弃,他又去找东家。
马荀:东家您看看这个。
东家:这不是高粱吗?
马荀:您好好看看哪。
东家:就是一穗高粱啊。
马荀:您看看这高粱和其他高粱有什么不同?
东家:不就是一穗长了虫的高粱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