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是致命一问,这个问题也是他一看到那些所谓的赃物就怀疑了。看来他是不能小看了洛沉香,不想她一个闺阁出来的女儿家也懂这些,也能想到这些。
“当时,我也是有疑惑的,可是在场的沈大人以及其他大人那么肯定说是就是你父亲贪墨的赃银,我也没机会与他们分辨。”
“所以,大人心里也存在质疑的?”
郑祺书没有回应,他不知道该怎么回应,说没有质疑吧,刚才自己都说露嘴了,不想承认已晚。说是吧,那就是承认自己也怀疑洛景白是被构陷的,作为朝廷命官又是洛景白的好朋友,既然都怀疑案件有问题,都不干预,为他辩白讨公道,洗刷冤屈,而是任由事态发展,让罪名落实。同时也是向洛沉香承认他也是推波助澜的推手之一。想想,本来就是,他害怕上司权威,不敢作为,任由朋友被构陷,这些日子来,他自己心里也不好受。
其实,就算郑祺书不回应,洛沉香心里已明白,她也不敢逼得太紧,也没有责怪郑祺书没有为帮父亲查证洗刷冤屈。以他的身份和地位,就算他有这个胆量,也许只会把自己也搭进去。
“大人,小女再斗胆问一句,父亲和大人一样不过是个散官,又不持掌什么实权,征税纳银之事又不是父亲负责,他要是拿到那些银子的,涉及的数量这么多,要作案也不该是一天两天能做得到的,他得贿赂多少官员,或是有什么神通广大的手段能够瞒天过海,将银子弄到手,这些官府都一一查证了吗?”
“我与你父亲交好衙门里谁都知道,所以这个案件他们不让我过多参与,说是避嫌。我听说,找到了一些人证,但是具体是些什么人也不太清楚。”郑祺书说的是实话。
想想也是,要坐实罪名,肯定是想法设法做得完美不让人怀疑,该有的东西,都会事先安排好的。洛沉香相信郑祺书的话,毕竟是故意构陷,案子是参与的人越少越好,特别是与当事人关系好的更不可能让知道的太多,手段做得再完美也难免会有一些遗漏。
“大人可知,为什么要押送我父亲上京问罪不走旱路偏行水路呢?”
“说是走水路要节省时间。”
“不知那些证据还有没有留在衙门里?”
“听说随船一起要带着去,也沉入江底找不到了。”
“真巧!”
“是啊!”
不知是真的沉入江底了,还只是那些人的说辞,不得而知,洛沉香是不信,沈云之怎舍得让那三十万两落入江底。之前她还大胆地想着,让郑祺书帮她把那些证据弄出来,好好研究查证呢,是她想得太天真的,那些人既然要做,怎么会让人有证可查。就算那些东西还在振江城,她也找不到人舍命帮她把东西弄出来,且不说有没有人愿意,人家也不会放在让你随便拿得到地方。
“大人放心,今天大人与小女在这里见面的事,不会有人传出去的,小女来时带了这个,身边跟着来的也是苏府的丫鬟,没有人注意到,以后小女也不会再为难大人了。再次感谢大人能来,小女无以回报。”说完又向郑祺书施礼道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