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柔此人虽有武略,叛乱初期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吴侯何许人也?”
“其深知兵法,在其得知全柔叛乱后,即用三面合围平叛之策,此策可谓一剑封喉之策。
之前江东有探报送来,言及吴侯舅兄徐琨大败全柔所部于泾县城外,此即为例证。”
“有此泾县大败,全柔战兵损失过半,更重要的是其叛乱之势已显颓势。
此正当奋勇而进,一鼓作气平定全柔叛乱的良机。
但从那战之后,全柔避而不战,吴侯却再未纠集大军进行攻城,此不为疑乎?”
“纵使吴侯一时失察,但江东多英才,周公瑾万人之英,太史子义世之良将,鲁子敬天下奇士,庞士元南士冠冕,
此皆吴侯心腹之辈尔,一人失察不为疑,岂有众人皆失察之理乎?”
“依吾观吴侯为人料之,吴侯此举并非失察,乃是有意为之。
其并不想马上平定全柔之乱。”
“再者,荆州刘表派重兵攻打柴桑,柴桑一地至关重要,吴侯却除了一开始派出的三千援兵之外,后续再无援兵,此不为疑乎?”
“数万荆州材士,兵围柴桑已经颇多时日。
若是说吴侯一开始未及时派出援军,乃是因为刘表派兵突袭柴桑所料不及所致,但如此时日之下,吴侯不可能不会再派出援军支援柴桑。”
“自吴侯扫灭山越以来,其得山越精兵数万。
张子布有萧侯之才,时以半年,以他的理政之能,这数万山越精兵应当已经臣服吴侯。
江东境内虽有全柔之乱,但山越之乱已除,吴侯完全有兵力且无后顾之忧可以派兵支援柴桑。
此种情理之事,吴侯却不为之,此为二疑。”
“有这二处疑点在,故臣料之,现今江东虽明面处于内忧外患之中,但实情必定不会那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