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仆虎贲中郎将梁松,驸马都尉窦固等臣子,年青聪明,乃一代俊杰,善于察言观色,洞察人心。
太仆虎贲中郎将梁松,驸马都尉窦固等,时常随侍在刘秀的身边,早就看出了岳父皇帝爱面子,不肯主动说出心愿的小心思。
于是,虎贲中郎将梁松,适时觐见刘秀,提出建议说道:
“陛下:
如今国泰民安,天下太平,百业兴旺,百姓安居乐业,可谓亘古未见的盛世。
而陛下继位,复兴汉朝廷,已经整整三十二年了!陛下的赫赫功勋,感天动地,岂能不向天帝神灵,昭告陛下伟大的治理呢?”
刘秀见女婿虎贲中郎将梁松,道破自己心思,不由得大喜,欣然应诺道:
“贤婿言之有理。麻烦贤婿,考察预言书《河洛谶文》等圣贤典籍,与有司大臣,研究制定,封禅的的有关礼仪。”
虎贲中郎将梁松遵旨,立即前去研读和考察《河洛谶文》等圣贤典籍、符命图谶,很快就得出结论,于是上报刘秀道:
“禀告陛下:
《河洛谶文》等圣贤典籍、符命图谶,已经明明白白地指出,汉皇帝九世之时,皇帝应该去泰山,祭祀天地。
臣查看符命图谶等先贤典籍,已经找到了总计三十六条理由和依据。请陛下审阅。”
虎贲中郎将梁松,庚即呈上自己对符命图谶等典籍的研究成果。刘秀闻奏大喜,对虎贲中郎将梁松说道:
“辛苦贤婿了。听了贤婿所言,朕不禁想起了前年,朕东巡鲁国时,群臣劝朕封禅一事。
如今,贤婿呈上的《河洛谶文》等圣贤典籍、符命图谶上面的记载,与群臣的意见一致。岂不是天意如此吗?”
虎贲中郎将梁松见自己的研究成果得到皇帝欣赏,兴冲冲地下去,与大臣们协商封禅礼仪。
见刘秀的心思,有了松动,太尉赵憙、司空张纯等三公大臣大喜,急忙不失时机,再次慎重其事地,向皇帝提出了封禅泰山的建议。
这一次,没有什么问题,刘秀很快批准。
经过一番波折,刘秀封禅泰山的主意,终于彻底打定。
于是,刘秀下诏有司大臣,认真考察先汉武帝(刘彻)封禅的档案,制定有关封禅的详细礼仪。
公卿大臣们很快查出,在祭祀天帝神灵,封禅泰山之时,需要“方石再累”,“玉检”,“金泥”等封禅大典用品,于是上报皇帝,请求批准制作。
“方石再累”,即一种可以对合的巨型方石;而“玉检”,即玉制封检;而“金泥”,即用水银和黄金制成的封泥。
刘秀开言道:
“诸位爱卿:
刻石费功,恐怕制作新的‘方石再累’一时难成。朕打算,重复利用,汉武帝陛下使用过的旧‘方石再累’,将上奏天神的玉牒,存放在其内即可。诸君以为如何呢?”
汉武帝时使用的“方石再累”,制作费时费工,十分精致尊贵,来之不易。
虎贲中郎将梁松等大臣,据理力争,表示异议道:
“陛下:
臣私下以为,陛下建立汉朝廷,名义上是复兴汉室,实际上是开创了一个新的基业,不宜照搬一切。
重复利用武帝陛下使用过的旧方石再累,不太妥当,恐怕会亵渎神灵,惹天帝神灵发怒,质疑陛下的虔诚。”
刘秀十分赞同,当即下旨道:
“虎贲中郎将等大臣的意见,十分妥帖。着即有司大臣,命令石工,采用完整的青石,重新刻制,新的‘方石再累’,不一定要五色俱备,以免劳民伤财,耗费国家和民间太多的财力。”
大臣们领命而去,封禅泰山大典的工作,逐步准备妥帖。
建武三十二年(公元56年)正月,封禅泰山的重大典礼,开始举行。
东海王刘强、沛王刘辅、楚王刘英、济南王刘康、淮阳王刘延、赵王刘盱等诸侯王奉召,都按时进京,朝拜皇帝,准备跟随皇帝一道,封禅泰山。
建武三十二年(公元56年)正月二十八日,刘秀亲率封禅泰山的庞大皇家车队,东行巡视。
建武三十二年(公元56年)二月初十日,刘秀一行,顺利抵达鲁国,做好前往泰山封禅的各项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