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头《大梁日报》在京城办得红红火火,而另一边,辽东铁骑却在高丽遭遇滑铁卢。
此前,英国公得到命令,梁皇让他和李如桢相机行事,根据局势来决定是一路猛攻,直捣黄龙,还是谨慎触出击,稳扎稳打。
就此,英国公与李如桢产生了分歧。
李如桢认为,此时战局正好,理应乘胜追击,只去平壤。
而英国公根据自己多年的战场经验判断,如此顺利,恐是有诈,所以觉得还是应该稳妥行事,先将已经攻占的那些城池村庄稳下来,随后再集结兵力,一举拿下平壤。
两人谁也没能说服不了谁。
可李如桢毕竟是李成梁的儿子,辽东铁骑的少当家。
虽然英国公身为监军,但最终的话语权还是在李如桢的手上。
李如桢当即下令祖承训乘胜追击,拿下平壤,剑锋直指黄州!
祖承训一路连战连捷,亦是信心满满,仗着自己手下兵强马壮,装备精良,便直接冲向了平壤。
一路上也常有难民经过,他们言道:“倭寇的主将便在城内,且城内只有数千倭寇军队。”
这一下子祖承训顿时大喜过望。
这不是白捡的军功?
但祖承训也没有完全失去警惕之心,他派遣时斥候上前探查,发现情况属实,在平壤城附近确实是没有多少的倭寇行动。
即便遭遇了少量倭寇兵马,也被祖承训的部下干脆利落地打倒。
这下子祖承训放下心来,领着所有的部下全速进军,就要一举拿下平壤城!
可祖承训没有想到的是,这些都是倭寇将领小西行长的诡计!
小西行长早年乃是一名海上走私上,早年时常与大梁接触,所以纵然幕府那边的消息称大梁军备陈旧,兵力薄弱,但小西行长还是没有放松警惕。
他故意示敌以弱,放出假消息称城内仅有数千兵马,且主帅亦在城中。
那些流民也是他故意放出去的。
非但如此,当祖承训赶到平壤时,他还让那些流民打开城门,欢迎祖承训领兵进入。
祖承训见状,不疑有他,只以为是倭寇望风而逃,便带着大军大摇大摆地进了城。
可他没想到的是,小西行长早就在城中设下埋伏。
当祖承训的手下入城之后,小西行长下令将城门关闭,并且让大军向前。
直到这时,祖承训看见那密密麻麻的倭寇,才知道中了敌军的计策。
然而,已经为时过晚,在敌军密密麻麻的枪火覆盖之下,辽东铁骑丢下了近两千士兵的尸体这才突出重围。
而那一千高丽国的皇家卫队伤亡如何?
伤亡仅是个位数!
这并不是这支皇家卫队骁勇善战,才能这般全身而退。
而是当看到倭寇军队的第一时间,他们便抛下大梁军队,跑了!
没错,联军与倭寇两军交战,高丽的皇家卫队一枪未放,便背弃了他们口中的天兵天将,头也不回地跑了!
这天,刚一上朝,兵部尚书便有事上奏。
“陛下!祖承训率兵攻打平壤,惨败而归,损兵两千余!”
闻言,朝堂一片死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