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溯到宋元明清,那时候也有纸张,信会放到信封里用火漆封好,或者放竹筒里塞住。
可远至战国至唐代这一段时间里,纸张基本是不存在的,尤其是战国至秦朝这一段,记录文字的载体基本上都是竹简。
那么如果需要传递重要的文件或者保存重要的资料,人们又怎么知道那竹简是不是被别人动过呢?
尤其是行军打仗之际,当时的人又如何传递命令又能保守秘密呢?
这个问题就要用封泥来解决。
在《后汉书》和《吕氏春秋》的部分章节中都有记载,说当时的古人想要封缄简牍时,他们会在封栓上挖出方槽。
捆绑简犊的绳子在槽内系结,然后在上面盖上软泥,这泥一盖,就把绳子捆绑处盖住了。
最后他们会在那层软泥上盖上玺印,软泥干后,那盖着大印的泥就是封泥。
谁要想偷看简犊,势必得把封泥破坏才能打开下面的绳索。
只要看到封泥坏了,收简犊的人就能知道秘密泄露了。
几千年过去,封泥想要完整无缺的保存下来,又能恰好被人挖到,这需要好几种条件叠加在一起,才有可能发生,所以说发现完整的封泥是很难得的事。
这种东西被考古学家誉为秦代文化封缄制度的结晶,也可以说是秦朝中央的档案馆。
因为带着古文字,上面往往记载着当时的重要信息,它的样子虽然很不起眼,材质也是泥土,可它的价值却媲美兵马俑。
因此,葛宏对那东西还是挺感兴趣的。
何况,那小老头的小摊上好象有点内容。
葛宏离那里还有五六米远的时候,有两人再一次与他擦身而过,抢在他前头,出现在那个小摊面前。
陈丙涛小声咒了一句:“怎么又是姓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