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都里的街道和县里完全不一样,除了宽阔之外,岔路特别多,地址上没写明第几街,门牌号是多少,只能一个一个问,一条一条街的找。
在走到尽头后,丁字路口右侧方向,有一家“陈记”包子铺,素华仿佛看到了希望一样,劲儿来了,提着行李走了过去。
包子铺蒸笼边上是一位五十多岁出头的婶子,这个点了,这会儿正收着摊,清洗着桌子。
素华上去问了人,“您好,请问您是陈东升的二婶吗?”
洗桌子的婶子听来,朝她看了过来,“你是哪个?”
婶子张嘴虽然说的普通话,但还是带有楚县那边的口音。
素华把自己做了个介绍,陈二婶恍然想了起来,“哦,东升来信说过了,说老家有个丫头要过来京都,怕没地儿去,想先来这边落个脚,是你吧?”
陈二婶并没有多热情,一张脸反而有些趾高气扬的样子。
素华微微打量了一下,直觉上,就不太舒服,不过毕竟是来投靠的,所以没有什么反应表现,“是我。”
“那你先进来吧,我这儿忙着呢?”陈二婶说。
素华回了声谢谢,提着行李进了包子铺。
进去之后,素华发现这里边着实有些乱,地上的面粉很多,有的地方还有好一些水渍,锅碗瓢盆也是乱堆乱放。
她之前觉得怡心饭馆的后厨乱,现在看来,这儿更乱。
放好东西,素华出于礼貌,过去帮了把手,“婶儿,我来帮您吧?”
陈二婶瞟了一眼她,也没客套,“帮我打点水来吧。”
“好。”素华回头看了看屋里,去水缸那边打了水过来,顺口问了一句,“就您一个人忙活吗?”
来之前二姐夫也对她介绍过陈家的人,陈二叔家里有一个独子,陈年军,陈年军有两个孩子,一儿一女,女儿是大的,今年十五岁,刚上高中,儿子十岁上小学二年级,一屋三代人都住在这边,靠这家包子铺顶着。
平时忙活的,都是陈年军和朱凤霞两口子,人不多的时候,就是陈二老帮忙打些下手,她现在没见到其他人,所以多问了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