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承瑢一再请求洪秀全书写密诏,但洪秀全也是个老狐狸,只写了一封密函,只发给韦昌辉一人。
天王诏旨极难伪造,从起草到颁布都有一套严格的规则和程序,印玺及供书写用的黄缎都是天王专用之物。密诏亦同,一旦事泄,洪秀全无以自保,更难辩解。
按,据张汝南所撰《金陵省难纪略》记,洪秀全发给韦昌辉的正是密函,而非密诏,合乎情理。
洪秀全是个聪明人。他知道,杨秀清总揽天国朝政,东殿骨干遍布天国。一旦株连太广,势必动摇天国根基。因此,洪秀全在密函中特意写明,只杀杨秀清,以及他的兄弟杨元清、杨润清、杨转清三人,其他人概不追究。.
到了约定日期,韦昌辉还没影子,陈承瑢怎不着急?
韦昌辉也非等闲之辈,诛杨之事非常凶险。当时,石达开尚在湖北前线,尚未动身东下。韦昌辉向湖北前线的石达开写信,说洪秀全有密诏,要他们联合起来一起倒杨,准备拉石达开下水。
石达开虽然年轻,却老谋深算。他并不看好洪秀全的诛杨行动。在他看来,天京城内外都是杨秀清的部队。而杨秀清耳目众多,被手下吹嘘为“无所不能、无所不在、无所不知”。
洪秀全诛杨,并无十足的胜算。万一洪秀全诛杨失败,以杨秀清心狠手辣的个性,岂不要大开杀戒?与其冒险追随韦昌辉,还不如按兵不动,坐山观虎斗呢!
接到韦昌辉的密信后,石达开立即从湖北撤军,手持杨秀清的调令,浮江东下。湖北是韦昌辉的势力范围,他早就想离开湖北,专意经营安徽。
不过,石达开并没有去天京,而是留在了安徽安庆。他回信给韦昌辉,称自己身体患病,不能前去天京,在安庆大本营静观其变。
韦昌辉等不到石达开,甚为恼怒,对石达开这种瞻前顾后的行为十分不耻。
箭在弦上,不得不发。韦昌辉毅然带着三千北殿精锐开往天京。他有杨秀清的调令,一路十分顺利。
在天京城外,韦昌辉遇到秦日纲。秦日纲正在溯江而上,奉杨秀清调令前往皖北。
韦昌辉把洪秀全的密函拿给秦日纲,秦日纲毫不犹豫,当即决定参与诛杨。
韦昌辉挑选了三千北翼精锐,秦日经挑选两千精锐,按照约定的日期前往天京城外汉西门。
陈承瑢早已等候多时,见到北殿兵马,他喜出望外,下令开门。他是天京城防司令,又是东殿官长,汉西门守将毫不怀疑,放韦昌辉的五千叛军入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