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袁崇焕当然知道这段有名的历史故事,他知道自己的问题出在哪儿,他是现代人,无论怎么伪装,都缺少一种在兵荒马乱的环境里才能熏陶出来的“杀气”。
他太文明了,即使他套着一个古代历史人物的外壳,依然文明得都不像一个封建社会的官僚,这种文明的习气是很能引人注目的。
于是现代人袁崇焕就跟着笑,他想这文明有什么不好,他为什么要当袁崇焕,当袁崇焕多不痛快,他才不要当袁崇焕,“该杀的人就杀,该以礼相待之人就该以礼相待,两国交兵,不斩来使么,这宁完我就是去觐见陛下,陛下也不会杀他,这陛下都不会杀的人,我怎么敢越俎代庖的去杀呢?”
“再者说,这击退了奴酋,斩获了金兵首级,可不比杀一百个来使强么?咱们还是仔细想想,怎么用这不到两万人的城中守军来打赢这场仗罢。”
袁崇焕的这句话其实是抛出了一个引子,大明和后金的生产力差距巨大,倘或能做到两汉时期的“一汉当五胡”,两万人完全可以斩获不少金兵。
关键就在于是否能出城野战。
但是袁崇焕又不能直接说要出城野战,毕竟努尔哈赤目前为止毫无败绩的成绩确确实实是吓倒了大明的绝大多数人。
历史上袁崇焕的宁远大捷能被天启皇帝亲自下旨褒奖,乃至能让天启皇帝无视觉华岛惨败的原因,就是后金八旗的野战能力实在是太强大了。
袁崇焕能坚守不退,靠红衣大炮击退率兵来攻的努尔哈赤,就已经胜过当时大明的大部分文官武将,能被皇帝当成鼓舞人心的正面典型大肆宣传了。
因此现代人袁崇焕不敢要求武将出城野战,他虽然有指挥权,但是他知道他一旦说要出城野战,正面迎战八旗,很容易被在座当成“为了政绩不顾底下人流血牺牲”的“外行指导内行的结果”。
所以袁崇焕遮遮掩掩,他想让在座三人自己说出“两万人就足够乱杀八旗”这样的话,给他一个能野战的台阶下。
满桂相当务实,立时就道,“这不用想,要是正面迎战,那肯定打不过,咱们这两万人,还是东拼西凑凑出来的。”
“若不是朱梅、左辅、萧升、邓茂林、陈兆兰、徐敷奏他们选择从右屯等地带兵回撤宁远,而不是直接听听从高第的命令退守山海关,那咱们现在连两万人都没有。”
“这些兵凑一块壮壮声势还行,真刀真枪上阵是肯定打不过金军的,真要硬上前线那就是白给八旗送军功。”
祖大寿同何可纲一起点头附和。
袁崇焕道,“倘或我请派援军呢?高第是阉党,我如果明文上疏请派援军,而高第不允,接着宁远城丢了,那高第肯定也要担负起失地之责。”
“即使魏忠贤能保他,陛下却不一定会饶恕他,因此高第肯定害怕我丢城临死前还要拖他下水,我要是请他派援军,高第至少明面上不会直接反对。”
祖大寿道,“高第明面上是不会反对,可他是辽东经略,他不支持就已经是一个明确的态度了,如果有将领领军前来援助,打赢了,这功劳肯定不会高过我们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