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只要按照以前的生活按部就班就可以了,季兴邦也不强制他们一定要学西南夷的语言,所以与他们也没什么冲突。
当然,季兴邦大手笔的动作是瞒不过周巡抚大人的。
不过周巡抚大人看到季兴邦出手针对的都是些年幼的孩子,觉得这些孩子便是学会了汉文化起了不臣之心也是多年以后的事情了,不影响他现在的政绩,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
第二便是——两种民族若是想要交流,只学口语也是能够满足大家的需求的,无需很辛苦地去学对方的文字,当然,有研究目的的他们这些官员需要好好学,但是对于平民百姓来说不需要。
孩子们现在其他族的字没学会几个,但是口语交流已经基本上都没有问题了,都能明白对方的意思,日常也足够用。
在这个年头里,百姓们的识字率也是很低的,所有汉族的人也并不一定需要会写汉字才能够互相交流——大字不识的老农民也能与别人好好的说话呢。
所以百姓们要与其他的西南夷交流,只学口语也就可以了。这样一来季兴邦推广对方语言的难度就会大大降低。
季兴邦发明了一种很简单的“汉字注音法”。就是把西南夷各族的常用语言生硬的翻译成汉字,百姓们不用记住百夷族各族语言文字的语法,不用懂那句话为什么要这么说,只要记着那句话的发音就可以了。
就以与汉人接触最多的百夷族的语言来说。
汉语“我喜欢你”,用百夷语来说就是“高还来某”。“吃饭”就是“金好”。“祝你一切都好”就是“入里金旺”。“一、二、三、四、五”就是“冷、爽、桑、信、哈”……(注)
然后,季兴邦总结了一两百句日常生活中需要用到的场景,比如说问好、问天气、问路、问价钱等等,集结成一本小册子,在整个西南省发行。
这样一来,只要识汉字的人拿到这本小册子,就能根据读音简单的与遇到的西南夷众人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