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不可能在每个府都拿出十多个名额来均分给每一个少数民族,那样的话汉族人又该跳出来觉得这个制度不公平了。
所以在西南夷各少数民族内部又掀起了激烈的竞争,他们互相之间竞争的就是那百分之五的名额。
他们不需要考赢其他汉族的考生,与他们在科举场上去拼死拼活。他们只要在与其他西南夷各族学子的比试之中拔得头筹,那么就能获得朝廷分给西南夷的那百分之五的名额了。
这十多个西南夷少数民族当中,汉化的程度是不一样的,学习汉语的人数以及水平也是不一样的。
总的来说,更亲近汉族的百夷族人考中的秀才的人数是最多的,几乎占了今年考中秀才人数的一半。
其次便是比较亲近汉族的崩山族和景东族了。
这三个民族加起来几乎占了百分之九十的西南夷各民族的秀才名额。
其他少数民族要么只有凤毛麟角的一个人考中秀才,就这还是那个人异军突起,烧了高香,是他自己的念书天赋很厉害,与本族没什么太大的关系。要么便是整个民族一个秀才都没有中。
这样巨大的差异深深的刺激了西南夷各少数民族的首领们。
其实各族族长们都还是比较有远见的,他们都让本族内优秀的年轻人们学习一定的汉学读写知识,以保证他们本民族与大景朝朝廷能够顺畅的交流。
但是他们并不掌握自己本族内孩子们学习汉学的水平到底如何,而当时的科举制度并不能帮他们了解孩子们的水平,做出筛选。
因为当时的科举考试太难了,各族孩子们汉学学得好学得差都比不过其他的汉人,都考不上秀才,所以学习成绩好还是差便也没有那么大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