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旱灾严重开封以及周遭的州县陆续涌入饥民,每天都有灾情告急的奏疏送到今上的御案之上。
半月之前今上已经下诏书减免今年和明年所受旱灾地区百姓的赋税,与此同时国库的粮食银钱陆续下拨到地方上赈济百姓。
每年朝廷要养百万计的兵,另外还得像辽国缴二十万绢和十万两银子,西夏国还时不时的挑起战争来,而宋的官僚系统颇为庞大,若不是灾年国库的银钱粮食也就刚好够用。
如今逢大灾之年知晓国库不充盈的今上以及三司的官员们那叫一个头疼。
朝堂上今上让大臣们对当下赈灾之事各抒己见,自然已经开始参政议政的端王和寿王等也不能闲着。
端王和寿王拿出的方案跟大臣们拿出的方案亦是差不多,那就是朝廷赈灾的同时鼓励拥有存量的大地主们把自己手里的粮食给拿出来。
赵元佑和康王在朝堂上一直都是沉默的,康王原本就对这些事情没有兴趣,赵元佑则有他自己的打算。
次日赵元佑就亲自给今上上了一道奏疏,内容自然就是跟赈灾相关的。
奏疏上赵元佑提出的方案主要有这么两条。
第一号召拥有存粮的大地主大商贾把粮食捐出来,根据所捐的数量给与他们相应的官衔。
那些坐拥良田美宅的大地主大商贾们对于一些虽无实权的官衔很是看重的,有一官衔在身就拔高了他们本身的社会地位,在当地的威信也更上一层楼。
有一些大地主都设法化钱买个一官半职,而今不用他们花大钱,通过捐粮来得到他们想要的,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相信会有很多大地主大商贾们会纷纷慷慨解囊的。
赵元佑拿出的第二个方案就是鼓励百姓们开垦荒地,三年内百姓独自开垦的荒地国家不会收纳一份赋税。
老百姓手里的地多了自然就能存下余粮,如此灾荒之年也就不至于完全靠朝廷来救济。
除此之外赵元佑还拿出了关于重新丈量田亩的建议来,理由很简单很多大地主大商贾以及冠龙贵族他们手里都掌握了大量的土地,而他们拥有的土地数量跟每年所交给朝廷税负的数量是不成正比的。
譬如地主手里有一百亩土地,可他隐瞒了三十亩,如此以来国家就少征收三十亩土地的税负。
今上在看罢了赵元佑的奏疏后赞许有加,随即赵元佑就被传召御书房。
等赵元佑从宫里回到王府时已经夜幕降临了,王府各处都掌上了灯。
妙音等着赵元佑回来用晚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