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事情被玄玉安排的井井有条。
姜小花自己则是带着姜家人继续小规模的造纸。
当然,最后的几道工序都是在后院完成。
大伯母赵氏总想着来后院瞧瞧,都被大伯姜祥文给拽走了。
玄玉又挑了几个手脚麻利的妇人帮着姜小花捞纸。
几人轮班,一日能捞三百多张纸。
姜小花又让玄玉打听了竹简的价格,普通的一根竹简,市面上是十文钱。
当然也有那特别好的,一根竹简能卖上二十五文。
姜小花琢磨着,纸虽说是稀缺品,但价格也不能定太高。
太高了,那些书生买不起。
玄玉觉得物以稀为贵!
卖价高一些很正常。
姜小花却不这么觉得,玄玉这种想法在京城肯定没问题。
因为京城那些读书人大多是世家子弟,人家不缺钱。
至于云塘镇这样的小地方就不一样了,能供孩子进学堂读书的,除了大户人家,还有像老姜家这样庄户上的人家,几乎是举全家之力供孩子读书,根本就没有多余的银子。
再说,纸也分很多种,现在出的纸其实就是最普通的麻黄纸,等厂房盖起来后,纸的品种就能增加,好品质的纸自然卖价就高。
最后定了两款。
普通麻黄纸一张卖价十二文,十张纸以上是十文钱一张,大小跟八开纸差不多。
另一种是信笺似的,被剪裁整齐,且上面用朱红色打了分割线,瞧着精致又文雅,大小只有八开纸的一半,卖价是十五文一张,十张纸以上是十二文一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