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道宗继续道:“炀帝三征高句丽虽然以惨败收场,但高句丽也并不是全身而退,为了对抗炀帝的大军高句丽一样穷兵黩武,国力耗尽,只不过最终活了下来,也算是这场战争的胜利者,然后经过这么多年的休养生息,算是恢复了过来,掌握高句丽朝政大权的泉盖苏文挟天子令诸侯,也是一位雄才大略的人物。”
听到这里朝堂一阵安静,新仇旧怨啊,西边有吐蕃,东边有高句丽,都是不好相与的对象,所有人都陷入了两难之地,但大部人心里还是自然的抵触选择高句丽,这个火坑大家都不想在踏进去了,这是一位大臣先是站出来道:“皇上,臣不建议同高句丽开战,我们都是亲眼目睹过炀帝的惨败,也经历过前隋的灭亡,军心不在我,开战恐不利。”
马上有人附和道:“皇上,臣也以为高句丽战事不宜轻起,百姓经过多年才遗忘了高句丽的惨败经历,如果现在开战,民心恐动荡啊。”
众臣皆是呼应这样的看法,皇帝沉默一下道:“李道宗,你认为呢?你常年执掌辽东,对于此事你有何见解。”
李道宗沉吟片刻道:“皇上,前隋的失败历历在目,天时地利人和皆在高句丽,开战的确对我等不利,但现在问题的重点不是开战与否,而是高句丽主动袭扰我边境,我想这都是他们的试探之举,正如刚刚诸位大人所言,炀帝的惨败军心民心皆无,那高句丽恰恰相反,民心士气正旺,所以攻守之势异也。”
现在高句丽当然是敢主动攻击唐的,因为他击败了强大的前隋,并且隋因此而亡国,在高句丽眼里,唐现在只是隋的继任者,并且国力并没有追上前隋,现在的唐朝是完全比不上隋朝的,这也是他敢于试探的原因,根据试探唐的反应决定接下来的攻守走向。有这样想法何止是高句丽,就算是在唐的内部很多人也是这样想的,不过这也是事实,现在的唐的确还比不过巅峰时候的隋,现在的大唐皇帝还远远不是名留青史的千古一帝。
李道宗的话说完大家才明白自己是挨揍的那个,脸色一阵青红,大唐多年来从南打到北,都是主动打别人,所以刚刚惯性的这么思考问题,现在才知道这次是人家打上门来了,可即使是这样,大家还是不想跟高句丽打这一仗,多数人还是更愿意对付吐蕃,于是就询问侯君集对吐蕃开战的看法。
侯君集思考片刻道:“吐蕃所居之地山峦矗立,气候多变,土地贫瘠,呃...不利农桑,往往千里不见人烟,还都是异族之人,行军补给都是很大的问题,也是天时地利人和皆不在我,本来也是井水不犯河水,但吐蕃突然袭扰我朝边界。”
得,还是挨揍,真是没道理啊,现在这些犄角旮旯的小国都这么勇敢了吗?不知道自己面对的大唐是怎样的存在了吗?这吐蕃也真是,不利农桑?这不就是鸡肋吗?这还有什么好打的,更别说吐蕃人也不好打啊,可这高句丽又没人想打,这时大臣们都不想说话了,不是吞吞吐吐的说从长计议,就是磨磨蹭蹭的说修书呵斥。
皇帝看着群臣的这个样子气不打一处来,直接就叫了散朝。
皇帝气冲冲的来到了自己的紫宸殿,一起跟过来的还有魏征、长孙无忌,这时皇帝还在气头上道:“欺软怕硬,畏畏缩缩,这就是你们平日里口口声声喊得朕的大唐盛世?魏征你说,这就是盛世吗?”
魏征道:“本来就是对朝臣的一次试探,从结果来看,的确不是对高句丽开战的最佳时机。”原来刚刚的朝会是皇上想要对高句丽开战,所以想看看臣子对这件事的看法,于是跟自己的重臣演绎了一次双簧,只是看到这样的情况,人心畏战啊,魏征继续道:“皇上,很早之前我们就谈论过不能犯我以为的错误,我大唐虽然在这些年有了很充足的发展,但是比之前隋依旧有所不如,各大世家的人自然也会有自己的感觉,畏战之心也是正常的。”
皇帝深吸一口气,的确,自己看着这些年大唐的发展是有一些自傲,但仔细一想,跟前隋比还是不如的。其实也不怪皇帝有些自傲,能够把国家从隋末的乱局中发展到现在的堪称盛世,皇帝足以自傲了,但想要跟高句丽开战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毕竟那是击败过前隋的对手,想到这里皇帝有一些丧气的道:“所以魏爱卿你也是认为我大唐不能对高句丽开战吗?”
魏征也是微微叹气,皇帝也是人啊,就算他不是普通人,但也会有普通人的情绪,喜怒哀乐,但千古一帝不是天生的,也是一步一步历练而成的。魏征道:“皇上,人无完人,您知道臣的,如果是臣的想法,臣拒绝任何一场战争,一将功成万古枯,战争就意味着百姓的死伤,臣的心中有太多的不舍,但一个国家从建立到灭亡又不可能没有战争,慈不掌兵,所以臣永远都不可能在这上面给您有用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