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就是上元节了。
在敦煌时,阿耶每年为昭昭做的灯笼上,都写有昭昭当时的年纪与祝福的话语。
为了防止时间长而破损,阿耶专门找工匠给每个灯笼内外刷上透明的油膏。
所以,昭昭出生到现在,阿耶每年给做的灯笼还都在。
今年轮到昭昭自己制作灯笼了,还真没想象的那么简单。
吃过午饭,昭昭特意换了一身适合活动的胡袄,在寺庙别院周围寻找做灯笼的材料。
溜达了一圈,昭昭看到在别院墙根下,种着一圈竹子,这不是现成的灯笼架子么。
但要砍竹子,怎么也得和寺院说一声才行。
昭昭找到使团领事,托他问问别院管事,是否可以折一根竹子做灯笼。
管事很快给了允许的答复,还派了一个帮手,帮忙砍了一根粗细均匀的竹子,并削成了细细竹条。
随后,昭昭又在别院外面买了绸布、鱼线、白胶,算是把做灯笼的材料找齐了。
先是学着阿耶的样子,昭昭把竹条表面打磨圆润,确保上面光滑没有毛刺。
这样,既不会在制作灯笼的时候伤到手,也不会刺破灯笼外面罩着的绸布。
竹条打磨好了,昭昭把竹条圈了圈,感觉韧度可以,便把鱼线拿出来,把圈起来的竹条捆绑好,确保不会松开。
她照着上面的方法,捆了大大小小的竹圈,大概有二十多个。
到了给竹圈定型这一步了。昭昭给屋内的暖炉续了几块碳,让它烧的旺一些。
又把竹圈弯曲处放在离取暖炉约一寸的距离处烘烤。
经过暖炉的烘烤,竹圈逐渐定型,待昭昭把这二十多个竹圈都定型完毕,额头上已经热出了一层薄薄的细汗。
下面,就是按照记忆里的样子进行组装了。
不一会,这些大大小小的竹圈经过昭昭巧手的变化,渐渐出了一只小鹿的骨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