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太傅道:“三月十八,柳殊要下场。”
柳殊的基础牢固,这一年多,崔太傅没少与他开小灶,再加上柳殊原就聪慧、刻苦,与其等到下届科考要与众多的天骄子们角逐,还不如今岁下场。
太学里头除皇族与有爵位的,下届都是必要下场的学子,皇族、有爵位的学子下场是不占进士名额,朝廷会另拨名额,下场几人就增加几个名额。
“以柳殊的实力,今岁定能名列前茅。”
柳殊抱拳道:“借大公主吉言。”
崔太傅道:“大公主以为柳殊的文章还有何不足?”
“保持自己的风格就好,没必要模仿他人,完美缺的是传世佳作,能达九分已属不易。”
柳殊道:“多谢大公主指点。”
苏晴道:“崔太傅且看看我今次的答题,以你之见,我得中进士的几率有几成?”
崔太傅先是看文章、诗词,最后看了刑律和经史,算学这块不用担心,大公主的算学很好,弱在刑律、经史上,“还有几日大公主不妨看一下治国、水利、农业类的书籍。”
“多谢崔太傅提点。”
新君登基,必会考如何治国,学识上大公主没有缺点,但要说到治国,这就需要有想法。
苏晴直接去了藏书阁,新借了几本书回到师舍,闭门不出看其他方面的水。
三月十七日一早,苏晴回到翠微阁。
福嬷嬷、兰姑姑忙前忙后地准备文书四宝、赴考时的干粮、吃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