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日便张贴告示,擅俩种语言能士(其中一种须为汉语)通过考官府考核后将担任新设部门传播司官员,其月俸同八级官员对等发放。
前来应征的人员能够遍布槐岭十二族,这结果倒令他有些欢喜。而人口达十万以上的布依和乌恒族更是有百余位能士前来报道。
原本想亲自组队编纂传播司教材的厉晔三日后便收到了来自京城的一份大礼。
“晔哥,槐岭亟待解决的是语言不通问题。接到你来信之后我便拜访京城语经斋,将蓬莱桂南蛮南漠阳等地推广汉化所用教材阅览数遍。但这些地区本就汉人居多,所著内容繁杂不利槐岭推广。故我探访周家邀其百余门生攥写槐岭通用教材。”
燕槐国初建之时,为经济发展便在各地督促汉学。而槐岭因族群混杂恶斗不断,以及当时的君主认为汉化山穷水尽的槐岭实属徒劳益,劳而功之举。
这地方,久而久之就成了臭名昭著的流放之地。
通用汉语的推广活动可在大街小巷,茶馆酒肆亦或是某处田地。但初始调动民众的热情则需要大量的物资投入。
按照厉晔的部署,官府每月举行汉语考试满分者可得赏银三俩,上玄月当日则统一安排译员在市井举办商业活动,鼓励各族之间进行物资交易。
虽厉晔同槐岭官员多次呈递密函上报朝堂,望从国库分拨财政支援槐岭汉化事宜,但从未得到回应。
为快速筹集到所需资金,厉家在京城各处的宅地基业均易了主,王歆芷名下所属的百余家商铺也都典当在京城第一商行。
“阿芷,我知厉家身单力薄,并非能救百姓于水火之中的英雄豪杰。此举愧心于你同孩子。但槐岭苍生苦难我若熟视睹,便罪于所读经卷。”
王歆芷虽自小娇生惯养却非贪图享乐之辈。她同厉晔一样饱览古籍经书,知晓黎民百姓泪潸然的真意。
那之后京城督察院御史厉家主母常日抛头露面,同商户学习经商理论奔波于市井。丰收时收粮售漆器,蚕茧产时收帛絮售粮。即便在东莱,也能听到”某官家妇人竟干些从利而动的勾当,不知羞耻”等诸如此类的传闻。
慢慢地,官家夫人的月初集会也将王歆芷除了名。而她们人手必备的海盐润玉膏,便是厉家主母特从东莱运输至京城贩卖的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