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晔哥,须担心厉家老小。我素有经商头脑奈何长于深闺用武之地,此次我便可醉心于赚钱之道,望槐岭之事皆顺遂。”
厉晔没了后顾之忧,举措便愈发大胆。
他自费开设数百家学堂,对于入学孩童统一使用汉语教学。为让槐岭百姓放心开放商道,他特意选录一批富有经商头脑的人士,由其带队一同前往东莱进行商业实践。
有了第一批吃螃蟹的人,手工业作坊和商肆集中的街道悄然在槐岭落叶生根。
四通八达的交通以及盛产优良牛马,槐岭在物资运送方面有着先天的优势。官府对于农商同等的扶持政策,使得其经济发展正好汇聚天时地利人和三大要素。
硒平也感受到了槐岭的变化。长信一封注明来意得到允诺后,便派了一批务实官员前来学习。
为此厉晔身体力行带着他们四处走访探查,知不尽尽不言。
不仅如此,他得到硒平官府通行许可后更是带着下属风尘仆仆赶到实地调研。
没多久京城来信厉家祖父病逝,他作为长孙理应速归奔丧。对于硒平今后的发展,他通宵达旦分析当地情势给出具体方案,与槐岭官员促膝长谈期盼其助力硒平脱离贫困。
“阿晔,此为我们槐岭十二族共同制造打磨。若有需要槐岭万将皆可为你所用。”布依族族长诺吉尔同乌恒族族长桑琦将这块精巧的玉符递给槐岭的救命恩人。
而他们也同承诺的那般,将硒平从贫困的深渊拉出来。
厉晔离开之时,槐岭百姓十里相送。
原以为爹会像离开时承诺的那样,三月后便回京带她去郊外踏青放纸鸢。厉笙菱足足等了三年又半载,回京那日她气呼呼地站在城外翘首以待。
坊间传,那日厉家小女的哭声响彻整个京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