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的辽东,城市的布局基本是一条线。从四平、开原、铁岭到沈阳的北线,以及从沈阳到辽阳、海城、盖州、复州的南线。
为什么城市建成了南北一条线呢?这也不是沿着河流建设的啊,完全不符合城市建设的自然规律。古代城市的自然形成,一般都是沿着河流建设。尤其是河流交汇之处,很容易自然形成聚集,乃至成为城市。这个特点在平原地区尤为显著。
而在山区,城市建设没多少选择,通常都位于盆地的中央。即便如此,也都是尽量靠近河流的。哪怕是在草原上也是如此,就算不靠河流,那也要靠着湖泊。因为,水是生命之源啊!
可是辽东这一条线的城市建设,明显是背离了这个规律的。明明在河流纵横的大平原上,很多城市,却并没有沿着河流,也不在河口这种常见的位置。
因为,辽东这些城最初全都是军事堡垒。这条线,是明代边军的防御线。从这条线再往东,就进入长白山区。所以,明代就沿着长白山的边缘,建设了一长串的军事堡垒来防御长白山里的通古斯野人。这些军事堡垒有大有小,多数都成为了后世辽宁省城镇的开端。
长白山里的通古斯人品种很多,大都是在漫长的岁月里,从极寒的高纬度地区迁徙而来的族群。建州女真也只是后来迁徙来的族群之一。女真四部里,建州女真迁徙得最靠南边,最接近大明,理所当然成为了最文明开化的一部。更由于努尔哈赤给李成梁卖命一辈子,甚至都当上了建州卫指挥使,所以终于摆脱了连朝鲜人都能欺负的角色,逐步形成了强悍的战斗力。
大明建了这么一条防御线,也有一个凸出部。就是抚顺卫。抚顺卫继续向东不远,就是大明的伤心地,萨尔浒。而从萨尔浒往东南方向的山谷里一扎……要不了多远,就是努尔哈赤起家时候的根据地,赫图阿拉(今新宾)。所以,抚顺卫防的是谁自然一目了然。
因为最初都是军事卫所,所以这些城市规模都不大,当然沿线还有更小的一些堡垒、军寨。即便是整个辽东军事防线的核心沈阳,也只是一个稍微大一些的军事堡垒,远不是后世的特大城市。哪怕后金以此地为都,也没来得及大兴土木。
由于庞大的长白山阻隔,形成了辽东跟朝鲜半岛之间天然的防线。朝鲜之所以能割据立国,主要原因也是因为有这个天然地形的帮助,另外也是在没多少好东西,引不起中原王朝的重视。朝鲜半岛的主要矿产资源都集中在北部长白山里,这个年代别说开发,勘探都做不到。
其实汉代就统治了朝鲜半岛,后面也偶有势力触达的时候,但终究因为道路阻隔且没什么利益,而没有长久统治。在航海技术不够发达的时候,海运的运力终究是有限的。上千艘战舰遮天蔽日吧?一算,2万人……所以终究还是要靠陆路。
而朝鲜跟辽东的陆路通道,就只有一条是可以行进大军的。那就是从盖州(今大连瓦房店),演着黄海海边,一直到义州(今丹东)的沿海通道,也叫“辽东走廊”。是不是很像?对,就是很像!跟从锦州到山海关的辽西走廊,基本上一模一样。唯一不一样的,是朝鲜没能力修筑长城,也没能力修筑天下雄关。朝鲜更多是靠鸭绿江的天壤防御。
所以,只是在鸭绿江口,辽东走廊的关键地方,建筑了一个军事堡垒,就是义州。那自然是跟山海关没法比的,估计把复州拉出来都吊打了。防野人是够了,防中原王朝大军,那就纯粹是想多了。
这条通道,别说古代了,即便到了近代,甲午战争、日俄战争,日军依然是走这条路。所以,姜骧有什么选择吗?带着大量辎重的姜骧自然也不可能去钻长白山,这条路,就是他唯一的进军路线。好在,也是皇太极唯一的后路。只要快速堵住复州,姜骧并不怕皇太极的大军跑了。
鉴于此,姜骧做出了战略部署:
尤世禄负责镇守沈阳,收复抚顺卫,伺机收拾掉赫图阿拉的后金遗老(虽然没啥实际利益,但有一定政治意义)。沈阳,也就是盛京,是如今辽东政治、军事中心,还囤积了这一仗的所有战利品,自然是不容有失。所以姜骧留下四大总兵里战力最强悍的尤世禄镇守。
王朴带着自己的大同镇亲兵和草原骑兵第一旅,还有沈阳城头所有还能用的红衣大炮,负责收复北线的铁岭、开原、四平。并伺机扫荡科尔沁部剩下的聚集点。王朴虽然不太能打,但这种虐菜的事儿,还是没问题的。
姜骧则率大军收复南线,直插辽东走廊。去捅皇太极的屁股……
沿途自然是摧枯拉朽,除了辽阳稍有抵抗,其他各地基本都是一轮炮火完事儿,进去就是砍瓜切菜。悬殊的力量对比,根本就引不起反抗之心。连跑都是奢望,姜骧的部队全是骑兵,连步兵都有马的。
而且姜骧的骑兵不讲武德,人家马刀都举起来了,你不说来个男人间的决斗也就算了,竟然直接掏出一个奇怪的火铳就打……打也就算了,你那个火铳是怎么回事?!不用点火不说,还能连发,还能连发六颗子弹!人都还没冲到跟前,就成了马蜂窝……
侯世禄被留在了辽阳,负责整个南线的镇守。辽阳是历史悠久的名城。其历史远超大明,实际上在大明建设沈阳以前,辽阳才一直是整个辽东的核心。而整个辽东……历史却可以追溯到先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