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告诉你说这个人是阴虚,内热,那老师为什么我们要这样分辨?因为有阴有虚的药,有去内热的药啊,目的就在这里面,那只是张仲景在伤寒金匮里面从来不谈阴虚,阴虚都在那个温病派的医生,温病派的医生看每一个人都是阴虚。
那张仲景呢,不是,伤寒论里面呢,对这个寒热只有这样子,只有这样子区分,阴盛和阴亡,阳盛,和阳亡,当然你可以叫亡阳啊,亡阴呐,阴盛就是实,张仲景只区分这个,他不分阴虚,所以伤寒金匮里面看不到阴虚,看不到阴虚。
那我们慢慢介绍深入的时候,我们慢慢跟诸位介绍为什么,为什么,那既然老师没有阴虚的话,那就不要补药啦,那个用了很多补药啊?温病派用很多补药,对,张仲景说不要用补药啊,治病的时候不用补药,所以整本《伤寒论你去看它的时候,后面会看到,张仲景呢轻补、小补的时候给你甘草,中补的时候给你加点大枣,加一点那个白芍,大补的时候你加人参,那就结束啦,他的补阴的药就是这样子。
那,他用的阳药很多,阳药很多,那我们需不需要补药?需要补药。什么时候可以吃补?正常的时候吃补药,健康的时候吃补药。所以最好的中医观念就是:没有病的时候,把身体弄得很好,不要去生病,那有病的时候用治病的药,治病的药就可以了,病好了以后才能吃补药,在治病的中间不加补药下去,这就跟温病派完全不一样了。
温病派那个想办法都是阴虚嘛,看都是阴虚,就开了,开了滋阴的药,因为你虽然看到阴虚,你一定开滋阴的药,一定是这样子。
十五:「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桂枝汤方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二两切大枣十二枚劈右五味,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絷絷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服后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好,大家来看这个第十五条,现在进入,慢慢进入重心了。太阳中风,我们太阳有,现在大家知道啦,太阳有中风、有太阳伤寒、有太阳温病。
现在讲太阳中风,太阳中风都是阳浮而阴弱,寸脉是浮到的,阴脉你摸下去很沉很小。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那这个呢,啬啬恶寒,病人会有点断断续续的恶寒,那淅淅恶风,风吹得难过,这个,淅淅发热,就是断断续续的有点微热,鼻子呼吸不是很顺畅,常常醒鼻涕啊,鼻子,桂枝汤主之。
现在进入伤寒论第一个方——桂枝汤,这个桂枝汤呢,还没有介绍到汤剂之前,张仲景从伤寒到金匮大槪百分之六十以上的处方都是桂枝汤来做加减,桂枝汤做加减。
那经方家呢认为桂枝汤呢,是一个阴盛阳盛,阴亡阳亡,是一个平衡,调和,它能够调和阴阳的第一方,第一个处方——桂枝汤。
那这个,这个桂枝汤不是说张仲景发明的,就是历代古代的圣贤一直留下来的经方在这个地方,一直在这个,从来没有变过,那张仲景把它归经归到专门治疗太阳中风使用的,太阳中风使用。
伤寒呢,金匮,诸位会遇到三种,一种是汤剂;一种是散剂,象五苓散啊,很多散剂;还有一种是丸剂,丸剂,像乌梅丸呐,我们后面的那个乌头赤石脂丸呐,很多有丸剂,有散剂,有汤剂。
那读伤寒的时候,金匮的时候,读张仲景的东西,你要知道干什么,那个什么时候要用汤剂?什么时候要用散剂?什么时候要用丸剂?这个都不一样的。
汤呢,你如果把它加个草字头,那这是扫荡嘛,扫荡,所以汤取它的迅捷,速度很快。你如果说今天我们把它做桂枝,桂枝汤,我们五味药,对不对?桂、芍、草、姜、枣,我们五味药,我们把它做成桂枝丸,和桂枝汤吃下去不一样,桂枝丸吃下去等了半天不发汗,我们汤一下去,发汗。
那煮汤的时候还要有技巧,什么叫…老师,什么叫煮汤有技巧?你喝汤药的时候,你到底是喝它的气还是喝它的质?你说:“老师,这个什么东西,什么意思?”(闽南话)意思是气来了。
当你要发表的时候,你是不是要发散?发散,对不对?要取它的发散呐,全身毛孔都打开来最好啊。所以你煮汤的时候大火去煮,从头到尾就大火,你比如说六碗水煮两碗,瞬间,十五分钟二十五分钟就煮完啦,结果呢,老师,我,我这是…你这样子煮大火的时候,你吃它喝它的气。
你如果是小火,滚了以后小火慢慢的煮,一般就这样子,对不对?小火慢慢的煮,把那个桂枝汤弄得煮得很浓稠下来,你是喝它的质啊,那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