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有节奏的战鼓声,在汉水江面奏响。
伴随着战鼓声,将士们的士气,一点点地积蓄起来。
现在的远洋舰队,阵型已经变换完毕。
打头阵的是二十艘巨型楼船,两两并排而行,它们的任务是凭借船头坚硬、锋利的巨大撞角,一举突破敌军阵型,闯出一条血路来。
紧接着便是三艘风帆战列舰,成一字列队而行。三艘战列舰可是江面杀手,一旦火力全开,没有谁能够抵挡得住。
战列舰之后,又是二十艘巨型楼船,一是掩护战列舰,二是提供火力支援。最后,才是无数的艨艟斗舰以及赤马舟。
他们的任务,就是打扫战场,清剿残余势力。
江面狭窄,郑和想了几天,才想出这么一个实用的阵型。
……
不远处的江面上,鲁肃站在甲板上,神情凝重。
作为江东大军的二号人物,历史上真实的鲁肃胸怀大志,眼光远大,大智大勇,可不是演义中描述的那样,是个什么呆直的老实人。
公元200年,鲁肃向孙权分析天下局势,提出的建议,被誉为江东版的“隆中对”,为江东政权指明了战略方向。
赤壁之战中,鲁肃是关键一人,起的作用甚至高于诸葛亮。
其时,是鲁肃第一个站出来,建议孙权联合刘备,共同抗曹。更是鲁肃第一个站出来,建议孙权立即召回周瑜,共商大事。
当时的情况是,江东强大,而刘备弱小。江东为主,刘备为从。更不用说,刚刚出山的诸葛亮只是一位年轻人,要名气没名气,要地位没地位。
因此,赤壁之战中诸葛亮起的主要作用,不过是在促成孙刘结盟一事上,在外交上斡旋一二,这点功绩,还是值得肯定的。
至于具体作战,那是周瑜、黄盖等人的功劳,基本跟诸葛亮没什么关系。
公元210年,周瑜死前致信孙权推荐鲁肃:“鲁肃忠烈,处事谨慎,可以代瑜尽忠,如果将军能够采信臣的忠言,则死亦瞑目。”
如此,孙权任命鲁肃代替周瑜领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