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杜祖琯问道:“为何不让人救火?”
杜祖琯低着头应道:“正所谓真金不怕火炼,珍宝楼里尽是一些金银之物,火势再大也只会把金银烧化而烧不没。更况这不是炉火,是烧不化金银的。火已大起,直冲房梁,现在进去救火已是无济于事,这楼是毁了,不能再让人员有别的损伤。”
杜祖琯虽然这么说,但好似又有别的想法,且还不太愿意说出来。
杜春琦看着杜祖琯说:“还有什么?你且说你的吧。”
杜祖琯犹豫了一下之后,老实地说道:“若是让人救火……不是孙儿不信任手下。人多手杂,万一有人见着金银心中起了邪念,随手一掏,那我们损失的可就不只是一座楼了。”
杜春琦听了杜祖琯的话,原本惆怅的脸上竟是露出了微笑出来。
在杜祖琯的眼中,珍宝楼里除了金银器,还有一些瓷器与玉器,这些都是烧不化的。
玉器可能会有一些损失,因为玉在脱水的情况下会开裂,但损失应该不会太大。
能被烧化的其实是一些字画。
但珍宝楼从藏宝开始,就没有藏过一副字画。
因为字画从来都是不能用作典押品的,即使是八方经典也是一样的。
金银首饰及瓷器、玉器等物品,在材料学不发达的年代是真不好做赝。
但是字画则不同,字画做赝早在北魏时期就开始了。
在唐朝时字画做赝达到了第一次高峰,第二次高峰期是在北宋年间。
名家仿名家都不是新鲜事。
光光北宋的清明上河图就有三十多本。
除了中国的二十多本外,在清朝时期外流到美国的就有五本,被法国掠走了四本,英国和日本也各抢走了一本。
他们大拿走的大多是临摹本,但是谁都没有把握说自己拿的是真品或是赝品。
名家仿名家还算是运气好,但谁也不能保证民间没有做赝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