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我在五年级时偶然的一次了解到几个同学的家境,我才懂得,我眼前嫌弃的这一切是很多同学非常向往的。
有一天的一个课间,我去老师的办公室交作业,一个中年男人对着我的班主任凶巴巴地说:“你让她上学,你给她出钱?”
我老师被那家长堵得哑口言。
我的班主任老师,是个四十多岁的男人,跟我爸爸是小学同学,他的家境我很清楚。
他虽然是老师,但是他的妻子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家里有两个孩子,他比我爸结婚生子早,那时女儿在上大学,儿子在读中学。
老师家里的日子过得节衣缩食,一条西裤从我上一年级一直穿到我小学毕业。
农忙时,还要回家帮妻子收麦。
老师叹息一声说:“你要是为了一点借读费,不让孩子念书,孩子一辈子就这样了。”
中年男人撇着外地腔暴躁地说:“你心疼孩子,你出钱让她念书!”
男人最后没有理会班主任,直接去班里拖着我们班那个学习比我好的多,唱歌也好听的小女孩儿回家了。
从此之后,我再也没有在学校里见过她,偶尔在市场上见到,她也没了耻笑我的眼神。
我记得那天,我班主任老师的心情很不好,但对我又比温和,轻叹一声:“你看见了?有些孩子想上学,父母就是不让她上,你呢,你爸妈赚的钱足够花的,你却不好好学习。”
后来,是亚宁跟我说的,那个被父亲辍学的女孩儿,并不是交不起借读费,而是她还有个即将成婚的哥哥,她的父母不愿意将钱花在她身上。
写到这里,我心里涌起一股酸涩,身为女孩对女孩儿的惋惜。
从十五岁开始离开老家求学,我再也没有见过那个长相甜美,学习很好,唱歌好听的女孩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