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先生,感谢您的投资,我们一定会把电影公司创办起来的。”
曹卫东笑道。
“其实我很看好你们的。”
“尤其是邹先生,我常听邵氏内的员工说,邹先生是‘头等人才,三等职务,特等权利’。”
“在邵氏工作人员的眼中,除了邵先生外,邹先生最大,可惜邵先生心思过重,这才让邹先生这颗明珠一直蒙尘啊。”
邹文怀神色间有些哀伤。
他跟随邵先生十多年,是有感情的。
只可惜邵先生变了。
在打败竞争对手后,他在港城建立了一个囊括了制作、宣传、发行、放映的电影全产业链。
由于没有像样的竞争对手,邵先生得以以极低的价格攻城略地。
尤其是在制作环节。
他把片场做成了流水线。
导演和演员就是流水线上的工人。
这些一线创作人员不但薪酬低,而且要签包身约,活得相当清贫。
这与邹文怀的理念不符。
然而无法否认,正是因为这套近乎于垄断孕育出来的电影业模式被称为大片场制度,塑造了邵氏兄弟的强大。
当然,也为邵氏内部员工离心离德埋下了伏笔。
而最直接的导火索在6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