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天侍御司,礼部尚书沈一贯向朱翊钧奏禀了关于对在大明科学技术领域有突出贡献的人员的封爵之事。
朱翊钧听后点头:“很好!但以后于百家学问百工技艺方面有大功者,封爵当另设勋爵,亦按品级确定待遇。”
“另外,设崇理院与崇理院院士官。”
“首次因学问和技艺立有大功而封爵的郑王、戚驸马与戚侍郎皆兼崇理院院士官,以后选百家学问与百家技艺方面有大功者皆由他们三人会推报于朕,不再由礼部官员部推,以免外行指导内行,会推每年一次,于每年中秋前必须确定下来。”
朱翊钧这么吩咐后,沈一贯拱手称是,且道:
“陛下圣明!这样极好!”
朱翊钧微微一笑,然后就问户部尚书王遴:
“眼下已到年关,今年预计能增加国帑岁入到何规模,另外,今年普查的人口数量呢。”
“启奏陛下!”
“眼下自平缅与收复濠镜后,因出去缅甸、暹罗、果阿等贸易额大增,眼下出南海的关税已增至岁入六百二十多万两银元;”
“而国内因免陕西、山西徭役,免马价银、草料银以及发行认购劵惠民,使民大富,而商业跟着愈发繁盛后,商税也已增加有五百七十多万两银元;”
“再加上内外投资开矿与办实务分红增收七百九十多万两银元;”
“合计已增加岁入两千万两银元,而使岁入达到了折色五千余万两银元。”
王遴这时上前回禀了起来。
“竟已达到了五千余万的规模,这样说来,之前的改制和新礼推行果然是正确的。”
朱翊钧这时说道。
“陛下说的是!”
“臣恭贺陛下,因陛下善治,使国家今日之富,已远超历代。”
这时,申时行起身拱手回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