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徐老师,如果我投了这篇论文的话,之后研究成果的学术价值是不是就会下降了?”
“好的,徐老师,我明白了。那我就先根据这些成果写论文吧,然后再继续进行自己的研究。”
隋枫那边的实验成功率则是更低,每十次只有一次能够成功。
“这种情况很正常,材料的实验有时候就是很难复现的。用同样的菜谱做菜,不同厨师做出来的口味不是也有区别嘛?”
宁晨的这篇论文写得十分流畅,很好的突出了宁晨研究成果中的重点内容和创新内容,整个结构也非常的完整。
隋枫离开之后,徐洲对宁晨说道:
“《Nature》这个级别的期刊估计够呛,虽然合成了一种新的材料,但这种材料相对来说不是那么的突出,恐怕无法引起他们期刊编辑的强烈兴趣。当然我觉得只要论文写得足够出色,发一篇一区还是很有希望的。”
回去之后,宁晨再次重复着之前的实验,因为这次实验比较重要,徐洲也让隋枫加入了进来,和宁晨使用同样的实验条件进行实验。
感叹着宁晨论文撰写速度之快,徐洲继续查看着论文中的内容。
这里面的每一个细节,看起来可能都是微不足道的,不会对最终的实验结果造成多大的影响。
退火的过程中,温度和退火时间的精确掌控。
对于这样的结果,隋枫表示有些不解。
因为有系统的任务在,宁晨还是希望先写一篇论文,投一区的学术期刊试试,同时继续进行接下来的实验。
徐洲用开玩笑的口吻解释着这件事情,当然宁晨知道,这其中还有很多非常细节的东西。
“嗯……这个也是分情况讨论的。像你这个研究方向,我觉得没什么问题,现在的研究成果可以着重于材料合成上,之后的研究成果则是着重于性质与应用的方向。要是在之后的实验之中,真的能实现你理论中的那些性质,仅凭这些就很有希望发一篇顶刊了。”
徐洲心说,不管这是不是偶然,只要成功做出来了一次,就已经是一个非常不错的成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