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开始的时候这些从金陵城来的学子们还在抱怨,心想老子读了大半辈子的圣贤书,就为了跑到建州这破地方受苦吗。
朱高燨许诺,凡是在建州工作三年以上,就可以返回京城由户部分配工作,工作十年业绩良好者可到六部任职。
如此一来这些学子们瞬间支棱起来了,卖了命的在建州干活,汉文学院里当老师的每天唾沫星子能飞二斤。
主要还是朱高燨开出的筹码太诱人了。
要知道,在大明朝想做官,除了考试,就只能许愿自己投胎能投个官僚家族,可就算是官僚子弟想做官也没那么容易,毕竟考试这条路忒难了,只能盼着自己亲爹早点死或者早点退休,好让自己继承世袭的官位,当真是“父辞子笑”。
就算考试考中了,想当官也没那么简单,要么在翰林院熬资历等着上位,要么去等着朝廷分配,要么在国子监当监生。
翰林院熬资历这事太悬了,想熬出头不知道得等多少年,没准儿熬的头发都白了还在慢吞吞的编撰书籍感慨老子少年成名结果熬了一辈子都没吃上一口官粮,入他娘的。
而等着朝廷分配……家里没权没势你还想分配?你咋不上天呢?
要是家里有权有势,也不会被丢到建州来受苦了。
至于国子监,虽然监生可以直接当官,但名额有限,每年一共就那么点名额,十个名额里有九个是内定好的,这还怎么玩?
所以朱高燨许诺的“包分配”,对这些学子来说无疑是梦寐以求的事,在建州这么熬几年,干得好直接到六部,就算干不好也能混个编制,等回到大明之后直接仕途如步青云,岂不美哉。
这建州哪里是苦寒之地,这是士子们的圣地啊!
以后也别拜孔夫子了,直接在家里供奉祁王的香火!
……
朱高燨在建州这方面格外的上心,毕竟……他才是最大的受益人!
从布政使司、按察使司、归化使司、都指挥使司,到汉文书院的院长,先生,建州省五府知府,大大小小的官员,无一不是效忠于祁王府!
就连矿区的工头,要不是跟祁王府有点关系,他都当不上这个连正经编制都没有的芝麻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