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宣擦了擦滑落到下巴的汗水,道:“王爷,臣不敢瞒您,我是收了汉王府的钱,但我一直都在为祁王府做事啊,我的内心是忠于祁王爷您的!”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朱高燨忍不住笑了:“还他妈是个双料间谍啊。”
用汉王府的钱,给祁王府办事,李宣这真是人才啊!
吕朝阳轻咳一声,道:“李大人,我有一事询问,不知可否为吕某解惑?”
李宣摆手道:“吕大人太客气了,您说,您说。”
“嗯,那我就说了。这段时间王爷和我不在京师,外省的人蠢蠢欲动,山东道御史有不少人在弹劾咱们祁王府杨先生,这些山东道御史背后是否有人指示,你我心知肚明。而这些弹劾的折子,能一路顺畅的走到陛下的龙桉前,你这左都御史就看不到吗?”
吕朝阳眼神冰冷,“还是说,杨先生和你我都是祁王府的同僚,官官相护这话不敢乱说,但对方有难总得伸手帮助一下吧,实话实说,你们都察院里面有没有猫腻,大家心里都清楚,这些猫腻要是锦衣卫想查,也不是什么难事,若非我一直压了下去,你这左都御史怕是也坐不安生吧?弹劾杨先生的折子数不胜数,李大人,你袖手旁观,这是什么意思?不如我锦衣卫也写几本折子,弹劾一下你们都察院?”
李宣颤颤巍巍的说道:“吕大人,这事真不赖我啊,十三道御史,有直接上奏陛下的权力,我这左都御史也拦不住他们弹劾杨大人啊!”
“你要是走条例,这样说肯定是没错的。”朱高燨平静的说道,“但是,也仅限于条例而已了。”
从条例上来讲,十三道监察御史在行使职权的时候,可以不受约束,折子直接送到皇帝的桉前,这是洪武朝时立下的规矩。监察机关的性质从一开始就被规定为皇帝的耳目。对此,历朝历代的敕谕、法律都讲得很清楚。
洪武初年的监察机关称御史台,后改称都察院,最高级的官员就是左、右都御史,专职弹劾百司。都察院下设十三道监察御史,定员110人,职纠内外官员。监察御史秩正七品,官阶虽低,威权甚重,外出巡按,号称代天子巡狩,大事奏裁,小事立断,历代均不能望其项背。
条例如此,但落实到现实后,十三道御史在弹劾京官时的折子,都会在都御史这里走一圈,毕竟京师不是外省,没左都御史的默许,你的折子根本就送不到皇帝的面前。
那些弹劾杨荣的十三道御史,他们写的折子,没有李宣的默许,根本不可能送上去。
朱高燨面带笑容的问道:“李大人今年高寿?”
李宣连忙回答:“臣今年五十有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