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高燨意气风发的说道,“现在不是敌进我守的局面,是我进敌守的局面,应该害怕被入侵的人,应该是我们北边的敌人!”
朱棣在军事上的高瞻远瞩,自然能听得懂祁王话里话外的弦音:“你是说,要将大明在边镇的重心,从东北转移到西北这里,将辽东驻守的精锐迁徙到陕西行都司?”
“儿臣正是此言。”
朱高燨道,“辽东驻军,主要任务就是防备女真各部与高丽国,偶尔去沿海地带讨伐一下倭寇,几十万的军队无事可做。这辽东的军队,本来是用来预防北元的,现在北元分崩离析成了瓦剌、鞑靼、兀良哈三大势力,瓦剌和鞑靼先后被我们出兵讨伐,蜷缩在瀚海以北不敢僭越,而兀良哈畏惧大明的国力昌盛,缩着脖子给大明当狗。”
“在这种局面下,如果仍把军队的重心放在东北,其实是一种军事资源的浪费,儿臣知道父皇想要迁都顺天,届时的山海关和东三省就是顺天的屏障,拱卫国都,但是父皇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凭什么我们大明强势,还得去驻兵防守?”阑
“寇可往,我亦可往!”
“我们将主力放在西北,从亦不刺山直驱长入,跨越瀚海直逼漠北,将敌人一举歼灭,岂不是一劳永逸?”
自古以来,中原面对北方的敌人,都是以防守为策略中心。
主要是因为就算把漠北这地方打下来了,也没什么资源可以收割的,消耗巨大的军费去打下来一块屁用没有的地方,图什么?
图他整车整车的仙人球?
从军事的角度来看,西北和辽东各有优势:
把军事重心放在西北,相当于给帝国铸造了一柄长矛,但是在防守上却有了破绽。阑
把军事重心放在辽东,相当于给帝国打造了一块坚不可摧的盾牌,但却丢失了进攻的机动性。
然而国家的资源是有限的,在矛与盾之间,只能选择一样。
历代君王,都是选择了求稳,而朱高燨却提出了相悖的思路。
以攻代守,用矛把敌人全杀完了,就不需要再打造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