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萌芽》简直是典型的‘墙里开花墙外香,为他人作嫁衣裳’,通过‘新概念作文大赛’培养了一大批青春文学作家,结果……基本都跑了。
还成了竞争对手。
比如小四,主办了《最小说》,同样的青春文学,销量也达到50万级别。
还有韩寒。
玩票一样的《独唱团》,开卖首日,销量就冲到夸张的10万本。即使是炒作的结果,这一数字也足够惊人。
《萌芽》为什么没能抓住机会更进一步,苏杭无法深究,但他相信,《青旭》只要走对方向,想要实现曾经《萌芽》没能达成的百万销量目标,难度不大。
至于原因,关键就在于,大环境很好。
曾经的《萌芽》在新世纪之后才开始崛起,因为各种新媒体的冲击,纸媒当时已经开始走下坡路。
1995年的现在,政策宽松,市场开放,公众的娱乐手段又远没有十几年后那么丰富多彩,因此是纸媒依旧可以大展拳脚的好时代。
钟长林显然也挺赞成苏杭的‘先做事’理念,说道:“就是要做事啊,小杭,所以才打电话来问问,这‘饥饿营销’到这一步了,你还有其他想法没,不瞒你,伯伯我也挺怕一不小心弄巧成拙的。”
divclass=contentadv苏杭想了下,参照曾经的记忆道:“关于后续,既然已经‘饿’过了,也不能一下喂太饱,会撑到。我觉得,控制节奏,隔两天放出一批杂志,保持市场更加长久的饥饿感,或许也是个法子。”
“你说的有道理,”钟长林立刻赞成,想了想道:“那明天就放出一……不,一万也太少,就放出两万本,隔两天,再给两万。”
苏杭想想杂志到底不比手机,补充道:“钟伯伯,最好也别这样太久,过犹不及。适当限量两三次,到了10号,我觉得就可以足量供应了。”
“这没错,其实我也有类似的想法,咱俩碰一起了,”钟长林说着,又追问:“小杭,还有其他吗?”
“没了。”
“不是这‘饥饿营销’的其他,”钟长林道:“是其他类似‘饥饿营销’的法子。”
苏杭想了下,说道:“如果你不怕翻车,倒也还有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