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不说其他地方,只是河元市内,桑河酒业可以兼并的酒厂就有不少,毕竟当年的集体办厂大潮里,各种县办镇办乡办的企业数不胜数,而地方上最热衷的一类,就是酒厂,几乎每个乡镇都会有一家,市里更不必说。
消息稍稍放出,一堆人就找上门,市里也很热衷地进行牵线。
郑春再次在电话里与苏杭沟通这件事时,苏杭人已经在沪市。
还是巡回签售。
央视报道引发的一轮密集后续采访结束,苏杭就再次出发。
这次的目的地主要是沿海的上广厦深珠等城市,除了在沪市待上三天,其他地方,都是两天时间,一天进行签售,一天接受采访。
对于郑春的问题,苏杭的建议是:绝对不能急,产权要清晰。
这是后世回顾这年代商业史,非常普遍的一种现象。
简直血泪斑斑。
大概就是,一群人猛打猛干,为了扩张,一时顾不了那么多,也缺少明确的产权意识,以至于,企业做大了,忽然发现……不知道这到底该算谁的了,想要明确的时候,一笔糊涂账,谁也不肯让。然后,往往就没了然后。
案例……
就说个距离近的,有个叫亚细亚的商场。
好吧。
这商场又不是我的,亏了砸了,关我什么事?
正向典型,有个娃哈哈。
企业要扩产,没问题,政府很慷慨,两千人的罐头厂,拿去,其他别管,老宗你先把事情干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