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这种话朱元璋听多了也腻,很快就把话题转到了正事上面,迁都事毕,那么就该到了论功行赏的时候了,这个事情就是朱元璋圣心独断了,也不需要事先和其他大臣商量,朝会就可以直接定下了。
朱元璋先是肯定了西安新京的建设成果,无论是城市的规划还是关于工业化的部分,朱元璋都毫不吝啬其赞赏的态度。
光是这一个开头,就已经让许多官员们对严震直投去了羡慕的目光,虽然大家都知道事情几乎都是许良做的,但是这功劳的大头肯定要算在严震直头上。
历来都是如此,不管什么事情只要出了事,最高长官基本就是第一负责人,除非他有足够的手段甩锅。
那么分润功劳的时候,最高长官那都是毫无疑问的头功,这个倒是没人抢的走。
最终严震直也如愿以偿,擢升工部尚书,一举迈入了文臣顶层,至于其他的赏赐,那都是添头,倒没有什么好说的了。
然后就是周应成,赵炜这两个本地官员,陕西成了北直隶之后,省衙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直接撤销掉,周应成由此从地方大吏成功转入中央,出任兵部侍郎,这只能算得上平调,但他本身就是蹭的功劳,能进入中枢就算是提升了。
赵炜则是一脚被朱元璋踢去其他地方,即便现在的西安府成了京城,他这个府尊也没资格做京兆府尹,这位置通常都是直接找六部的中高级官员兼任。
不过朱元璋倒也没有亏待了赵炜,虽然把他踢走了,但也给他提了级,但是赵炜进入中枢的幻想也破灭了,到最后他也没做上京官。
前前后后的人,该安排的都安排了,最后就只剩下了一个许良,其他官员们也朝着自己队伍当中的年轻身影那里频频看去。
他们都知道,虽然建都头功被严震直分走了,但是皇帝肯定也是亏待不了许良的,毕竟事儿是谁做的,那也是有目共睹。
这个在五年前就进入他们视野当中的年轻人,现在或许就要真正迎来一飞冲天的时机。
很多人都不禁猜想起来,陛下会给这家伙安排个什么待遇呢,这太年轻了也不是好事,很多地方那都不合适啊
只不过,让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是,关于许良的论功行赏,出来说话的不是朱元璋,而是太子朱标。
“工部郎中许良,五年来兴工立缮,建有大功,擢升工部侍郎,官从三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