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未亮赵诵就拿了度牒,租了一辆牛车前往灵隐寺。
据说僧人可以去所有的寺院还俗,更何况他的度牒是用钱买来的,所以没去径山寺找偃溪广闻,径山寺也因为太远的缘故,在临安城西北一百里开外。
而灵隐寺则离临安城不远,背靠北高峰,面朝飞来峰,就在西湖边上。
赵诵下了牛车,便沿着石头古道去往灵隐寺。
和后世相比,此时的灵隐寺更加清幽,周围的山水也更自然。
一头扎入竹林,只见不远处石阶上,有一老和尚正手执一把竹扫帚,在清扫地上的积雪。
赵诵没有注意那个老和尚,但那老和尚听见脚步声,松了松肩膀,抬了抬手臂,转了过来,视线朝赵诵看去,凝视许久。
忽然那老和尚手中的竹扫帚啪的一声落地,如松枝一般的枯瘦老手颤抖起来。
听见扫帚落地声,赵诵快步走到老和尚身边,连忙弯腰帮他捡了起来,递给对方,发现对方正用眼睛凝视着他。
“老师父,你怎么了?是不是心脏不舒服?”
老和尚不懂对方说的,连忙摇摇头。
只是老和尚说的时候目光一直盯着赵诵看着。
老和尚总觉得此事不简单,怎会遇到如此相像之人,除非是父子,可那人早就死了,又怎么会留下了后人呢。
他继续盯着赵诵看着。
而赵诵也被他盯得毛骨悚然起来。
青天白日的,莫非这老和尚有那个癖好?赵诵冷不禁感觉*****一紧。
老和尚本以为年纪大了眼花了,但越看越觉得像,眼见此事有些怪异,便试探问:“施主是来上香的么,今天可不是初一,也不是十五啊。”
民间旧俗:初一十五要去寺院上香,赵诵知道,但他摇摇头,对老和尚道:“老师父,我今天是来还俗的。”
“还俗?”老和尚疑惑,仍旧眼睛盯着赵诵看。
赵诵觉得老和尚太奇怪了,但是他直接就摘下了帽儿给对方看。
只见帽子底下露出一个寸头,还留着一些毛发。
“原来还真是沙弥啊。”老和尚拍了拍自己的胸脯。
然后想起往事来,那人已经死了三十多年了,面前的青年才二十出头,应该不是,而且其妻赵吴氏做了比丘尼,被赐号为惠净法空太师,现还在临安城内,只是最近听说赵吴氏染了风寒,身体不行了,他原本想趁着光景下山探查消息。
老和尚忽然对赵诵道:“你要还俗,我劝你还是好好当个和尚吧,还是灵隐寺安全些。”
老和尚担心,面前此人跟那人神似,会被有心人利用,以旧人的名号做事,再者现在朝廷都安定下来,百姓安居乐业,他可不想看到大宋江山腥风血雨,内乱不止,趁机让鞑子占了先机。
赵诵不解,为何这老和尚也要劝他入佛门,难道这佛门真有什么好的东西?
但他今天来灵隐寺,还俗是一定要还的了,不管对方说些什么。
于是他继续前行,然后刚踏出第一步时,老和尚目露精芒,好似换了一人,不似刚才那暮气沉沉一般。
赵诵只听得耳边一阵大吼,那老和尚大声喝道:“小娃娃,老衲劝你还是断了还俗的念头,你若再上前一步,老衲一扫帚劈了你!”
说着老和尚登时举起竹扫帚,双腿着地,手臂弯曲,做出战斗的姿势。
赵诵被老和尚的举止吓了一跳,止不住狐疑道:“老师父,你要做什么?”
老和尚冷笑起来:“今天我让你出家,不让你还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