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主镜共有十八块,次镜、三级反射镜、精细转向镜都是一块。
这二十一块镜面组成了一个完整观察镜。
其中面向太空,次镜面向主镜。
其形状和一把撑开雨伞有些类似。
只不过这把‘雨伞’它是内侧对着天空的。
主镜就像雨伞撑开后倒放在地面上的雨布,天空中下的雨,就是遥远的外太空传递来光,落在雨布上后被收集起来。
而次镜则是‘伞把’,因为主镜特殊的弧形,落在上面的红外光会被集中反射到伞把上。
而伞把(次镜)会将这些光再一次反射到三级反射镜上。
如果依旧用雨伞来比喻的话,那么三级反射镜和精细转向镜就是雨伞上的那个固定用的弹簧和撑伞的骨架。
它们的背后连接着综合科学仪器结构。
可以将次镜传递回来的光与图像进一步稳定,然后按照不同的类型传递给不同的科学载荷模块进行分析。
分析完成的数据再通过通信模块传递回地球。
全程到这里结束。
这就是韩元设计的红外光反射空间望远镜是如何观察宇宙,并绘制星图的全过程。
其原理就是普通的光学折射,只不过折射的是人眼看不到的红外线而已。
当然,除了红外光折射观察宇宙外,他设计空间望远镜还有一套地外行星发现模块。
这个模块的作用和前者不同,前者是用于观察数百亿光年之外的宇宙的。
而后者的作用,是在太阳系邻近数十光年之内,寻找是否存在与地球条件相似的行星,并进一步为解开地外生命的“悬念”获取宝贵的线索。
当然,在韩元手上,它的作用是探索太阳系外的近距离外太空中都有什么。
泰山基地的前任宿主遗留给他的话语到现在都还一直停留在他脑海中念念不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