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着,把信递给儿子,王凝之凑到大哥身边瞧了一眼,‘嘿嘿’笑了两声,“陛下这是打算励精图治了呀,广收天下士子,军中也空出职位,就等着有志之士,有能之人。”
王玄之也点了点头,“陛下虽是年少,却颇有雄心壮志,这几个月以来,在朝中虽然太后监国,但陛下时常会与诸位大臣夫子议论,已是有贤名在外,更难得是能看到眼下的机遇和挑战,及时做出应对。”
“广收人才,是让士大夫们心中对朝廷感念,尤其是如今隐士之风盛行,多的是那些沽名钓誉之徒,自己没多少本事,却还装作一副世外高人的模样,真的隐士们自然也对其不屑,只要朝廷能选出真正的有才之士,加以优待,这些人必然会为朝廷发言。”
“军中有所空,有所求,一者可以让许多有报国之心的年轻人,有个施展才华的地方,若只是按照往年那种,征西军从各处选拔,只会导致势力偏差越来越大,而如今这一举措,可以慢慢改变朝廷军政关系,况且,许多有才之人,若是去征西军种,根本难以出头,那里的官职,几乎都已经被桓温的人占满了,若想要扬名立万,只有在扬州,兖州,豫州,徐州方可有效。”
“二者,我朝虽不如当年,但毕竟江南之地富庶,有这么大的资源,却始终军力差北方,即便是征西军,也不见得就能稳压稳胜。只有广开门路,择优选取,才能让这些人脱颖而出,成为我大晋新的将军,更重要的是,可以脱离征西军的控制,成为真正朝廷的,陛下的将军。”
王凝之抬了抬眼,和大哥对视一眼,又一起看向坐在那里的父亲。
感受到儿子们的目光,王羲之轻轻点头,“伯远,年后,你就入京吧,是时候了。”
“是。”王玄之退后一步,面色正经严肃,拱手应答。
这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也是琅琊王氏的决定,更是王家父子三人,难得的严肃时刻。
只不过,严肃这种事情,总是很容易被打破。
在王羲之看着长子英明神武,而又严肃得当,深感老怀安慰的时候,不小心瞧了一眼二儿子,只见王凝之在那儿一副跃跃欲试的模样,便皱眉:“叔平,你想说什么?”
“爹,明年大哥就要上京,那和我去京城时不一样的,全天下的人都会明白,这是我琅琊王氏未来的家主入京了,必然会受到诸多困难,您就放心去帮大哥吧,作为家里的二公子,您的二儿子,大哥的亲兄弟,我会在会稽,为你们做好一切后盾工作,让大哥在京城的事业,得到保障!”
“如果有需要,我也可能北上,为大哥做一些小事儿,尽可能地为家里做些贡献!”
真诚,严肃,正经,期待,这些情绪,都深刻地从王凝之的表情和话语,甚至是眼神中透露出来了。
然后,在王凝之深切地注视下,王羲之轻轻地咳嗽一声,站了起来:
“你休想!就算我去了京城,也不会让你祸害家里!一开春,你就给我滚到万松书院去!还有,现在事儿已经说完了,我要好好跟你算算账,看看我的青纹杯,该怎么收拾!”
站在门口,王玄之瞧着二弟步履如飞,而老爹也是手里拿着鸡毛掸子一路追逐,露出个笑容来,看来家里不仅二弟强健,就连老爹,也是正当壮年啊!
……
站在自己的小院子里,王凝之长长地呼了一口气,瞧着白气升腾,满意地点了点头,自己这么多年苦练,其他的功夫或许不咋的,但飞毛腿,还是依然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