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教授通述理论和研究方向之后,剩下的课程全在实验室里。
省科大的生物医学专业,看起来课程表上一周只有那么四五堂课,然而其他的空白全都写满了“做实验”。
沈明洲跟着耿教授去了他的实验室,才发现这位教授做的正好是视觉神经与人工智能方面的研究。
他比伏光耀更懂得研发一款智能眼镜,需要掌握的知识和程序。
耿教授白得了沈明洲这么一个优秀的帮手,自然格外大方。
“我多年的研究成果,你可以在实验室里调取看看。智能眼镜也做过很多方案,但是助盲方面的研究都处于实验室阶段,还没能投入临床试验,搜集回来的反馈不错,仍是无法完全达到你所要的效果。”
沈明洲的想法和预期足够大胆。
一副眼镜妄图达到人类真正的眼睛感官,难道不比人造器官低。
治疗眼盲和眼疾最优解,一直是移植视网膜,机械永远不可能替代人体精密的器官神经。
可是耿教授和伏光耀的想法相似。
研究大多数都是无法做出满意成果的,只要能够推进科研进步,哪怕最初的想法荒诞无稽,尝试去做一做又有什么要紧。
于是,人工视觉神经实验项目的资料,开放给沈明洲浏览。
在查看了近十年的研究成果之后,沈明洲止不住感叹人类视觉的复杂与神奇,视网膜和人眼接收到的信息是二维的,经过大脑的处理之后,才能产生三维的感知。
等到耿教授跟沈明洲确定研究方向的时候,沈明洲想了想,说道:“我打算先研究眼镜解决老花眼的问题。”
耿教授也是一个彻底的老花眼受困者。
这种人体机能不可逆的老化现象,只有配上老花镜才能解决。
换成自己手下的学生,耿教授肯定直接叫换课题了。
花上一百来块都能配的老花镜,何必进行复杂麻烦的研究?
但是面对沈明洲,他顿时犹豫起来,“你是打算把智能眼镜,做出自动调焦的效果?”
沈明洲摇了摇头,“不止是自动调焦,它必须成为眼睛的辅助窗口,获取视觉信息,传导到大脑视觉,最终反馈在镜片上,实现外界与大脑的双向传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