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情况下,高兴且来不及,没人会深究,也不可能深究。
“刘柱史一心为国,嫉恶如仇,当为我辈楷模!”
军汉不善言辞,说不出个五四三,营中还有主簿文吏,不乏体会上官之意,能言善道者。
不过半日,“刘柱史误信奸贼,险酿成大错”之事,便在镇虏营传播开来。
将官卫卒乃至役夫边民,都晓得这位“刚肠嫉恶”,被贼虏生生气昏过去的监察御史。
真假与否……有关系吗?
众人只需晓得,杨佥宪一心为大家考虑,功劳赏银一概不缺,祸患都被扼杀在萌芽,已然足够。
虚言如何?
指鹿为马又如何?
脑袋系在裤腰带上,用命换来的实惠,被轻飘飘几句话断送,甚至扣上莫须有的罪名,才该拼死一争,抽刀子杀人!
杀良冒功?
哪来的良?
别部附庸,京卫和营卫不了解,边军却是几番照面,打久了交道。
夏秋放牧,冬春为匪。
抢劫粮食牲畜,杀起人来,眼都不眨一下。
戍卫边塞,见多扬鞭放牧,挥刀杀人的“牧民”。
现下,别部战败,营地被烧,阿尔秃厮随时可能再至,附庸部落失去庇护,乞求内附,不过是权益之举。
等到仇家退走,从大明得到足够的好处,部落恢复元气,九成以上会刀口转向,冲破边军,抢劫边民,举部叛回草原。
这样的情况,不是一例两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