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这儿,他稍稍顿了顿,语气一变,又道:
“正所谓敌人的敌人,可为朋友。我方左将军马超素得羌胡之心,在下以为,可在经略汉中的同时,借助左将军过往之威名,向西联络关陇、凉州各支羌种,以为北伐之响应。”
诸葛亮又问道:“马超又屡败于曹魏,声望大不如前矣。而羌人桀骜,恐其阳奉阴违。”
姜维笑了笑,自怀中掏出一策竹简,趋步奉于诸葛亮:
“正要向先生献上‘平羌策’,以为参赞。”
他等诸葛亮展开浏览之际,详做解释道:
“去年在下携母南归,路遇武都参狼羌王雅木吉阻拦。幸得马岱将军出手相助,在下得以脱身,还将暗施冷箭的羌王斩于马下。如今,部分参狼羌人内附,部分仍盘踞于武都,因失了强力头领,眼下处于为四分五裂、群龙无首之状态。”
“在下以为,可以借助左将军之威望,扶立一个羌人傀儡头领,以参狼羌新任头领之名义,先行平定武都、阴平二郡,而后设立大榷场,尽邀杂居凉州之地的诸羌参与货物互易,以为联络。”
说到对于西北地界羌胡的了解,诸葛亮自然远不如生于斯、长于斯的“带路党”姜维了,但他的态度丝毫不因姜维是个晚辈而有所端着,不耻下问道:
“魏国既然放任武都、阴平之地于自流,我军本可径直取了此地;但此番伯约建议设置羌人傀儡,可是不愿引起魏国关注么?”
姜维应道:“先生明鉴。以羌制羌,可降低魏国对我军动向之关注与警戒。”
诸葛亮缓缓颔首,又问道:“设立大榷场一事,又是出于何种打算?”
姜维回道:“西羌自古以羊为图腾,逐水草而居,以畜牛牧马为生。前汉赵充国计定羌人叛乱后,于河湟河曲一带开展屯田,也为羌人带去农耕垦殖之术,故而有部分羌人与汉人百姓通婚,生活习俗与汉人无异,谓之‘熟羌’;其余习俗不变者,生产低下者谓之‘生羌’。”
“后汉以来,羌人屡次叛乱朝廷,内部亦多倾轧兼并,故而熟羌要么被朝廷移居于内地,要么在内斗中死伤殆尽,如今有实力的诸羌种,多以‘生羌’为主。”
“圣人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生羌’久疏教化,生活亦显困顿,故在下以为,若要拉拢之,一须鼓动其对曹魏之怨恨;二要输以蜀中锦缎、盐、铁器之便,易其耕牛、战马之利。”
“如此一来,羌人生活得到改善,必然与我为善;而其战马可用于补充我方军资,耕牛更可用于接济汉中新置军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