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就莫要卖关子了。”裴少淮道。
裴秉元肃然道:“既是邹府,自然只能是邹之川邹阁老,他在任时提携过许多门生,大多已成才干,颇有威望。”又道,“番你能得他指点迷津,是你的造化。”
随后,他向儿子徐徐道来这位邹阁老在朝时所做过的事。
……
大庆朝内阁分殿二阁,殿为中极殿、谨身殿、文华殿、武英殿,二阁则为文渊阁和东阁。殿二阁大学士即为内阁。
邹之川九岁中状元,入翰林任修撰,数年数次迁职,最后入户部,负责编修户籍之法、黄册之规、丈地之策、税例之比,听似简单实则处处学问,邹之川不愿凭空捏造,向先帝请愿赴各地考察,方下笔成文。
往往简短几句规定,邹之川需要调研数月方能成雏形,再反复修改完善,免得疏漏。
之以心,必成精品。事成后,邹之川受大赏,余岁任户部尚书,五余岁入文渊阁,提良计良策,辅天子治。
邹之川学问深,处奔波又积攒了不少见识,当朝圣上初登基时,屡屡托付邹之川担任选才之职,为国选贤。正是这七八年,许多有识之士受以重任,历练成材。
然则,前几年,邹之川刚到致仕年岁,请辞荣归故里,朝中一片惋惜挽留。他只需多留几年,能任内阁首辅大臣矣。
圣上正值壮年,数次挽留,邹之川言道:“臣老矣,思绪难免愚钝,还望圣上恩准。”
圣上晓邹之川独子已入翰林,欲重,赐其户部左侍郎之职,然则邹之川替儿子婉拒了,言道:“禀圣上,吾儿读书为明理,虽有读书之才,无为官之能,侍郎之职恐其不能胜任,还望圣上三思。臣恳请圣上收回成命,留吾儿于翰林院修编文书、修订史册。”并言其子邹羡静自幼钟爱研读史书,留在翰林院方能施展其才华。
……